第10部分(3 / 4)

著看世界,但她並不想解決這種支配著她的悲哀,也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思想浸透在《靈海潮汐》和《曼麗》兩個集子裡。

作品是時代的反映,是作者靈魂的鏡子。這時期,廬隱遭到了人間最不幸的死別,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她死了母親、丈夫、摯友石評梅和哥哥。他們的相繼死亡,使悲哀像山一樣壓在她的心上,哀傷緊緊捆綁著她,折磨著她。丈夫死後,她常同石評梅散步、談心,跑到陶然亭對著荒冢放聲痛哭,登上中央公園的高峰酣歌狂舞。這時,她獲得了一個浪漫女作家的的頭銜,孰不知,這哪裡是浪漫,而是痛苦,是對人生絕望的呼喊。石評梅死後,她成了一個沒有伴侶的長途旅人。她說:“這時節我被浸在悲哀的海里,我但願早點死去,我天天喝酒吸菸,我試作慢性的自殺。”她的哥哥一去世,使她的悲哀生活到了高潮,她病倒了。病好後,她覺得自己的思想有轉變的必要,不能再如此生活在悲哀之中了。她在自傳裡說:“雖然世界是有缺陷的,我要把這些缺陷,用人力填起來……我只要有這種努力的意念,我的生命便有了光明、有了力……”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她寫了中篇小說《歸雁》。她說:“在《歸雁》中,我有著熱烈的呼喊,有著熱烈的追求,只可恨那時節,我腦子裡還有一些封建時代的餘毒,我不敢高叫打破禮教的藩籬。可是我內心卻燃燒著這種渴望,因為這兩唸的不協調,我受了痛苦,最後我是被舊勢力所戰勝,'那一隻受了傷的歸雁,仍然負著更深的悲哀重新去飄泊了。'”這段話,是她誠實的自我解剖,也是我們瞭解《歸雁》和她其他作品的鑰匙。

1928年,她認識了比她小九歲的清華大學的學生——一位樂天派的青年詩人李唯建。他是一位向著生命的途程狂奔的青年。他們相識不久,由友誼便發展到了戀愛。這時,她從'重濁骯髒的軀骸中逃逸出來了“,她成了一朵花,一隻鳥,一陣清風,一顆亮星;她覺得”前面有一盞光明的燈,前面有一杯幸福的美酒,還有許多青蔥的茂林滿溢著我們生命的露滴“,”宇宙從此絕不再暗淡了“……似乎是愛情又一次照亮了她!於是1930年秋,她又不顧一切,宣佈與李唯建結婚了。他們東渡日本,寄居在東京郊外,努力開墾他們成熟的愛情生活和創作前程。

李唯建(1907。7。10…1981。11。12)系四川成都人。早年與徐志摩、沈從文、邵洵美等人過從較密,曾在《新月月刊》、《詩刊》、《貢獻旬刊》、《人間世》等刊物發表新詩和譯作。著有英文散文詩集《生命之復活》,長詩《影》、《祈禱》,小品文《唯建的漫談》和《相思草》,以及譯作《愛儷兒》、《英官外史》、《英國近代詩歌選譯》、《四川軍閥》等多種。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省政協委員,並於1978年應聘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教授英語。

筆者是在1980年秋天,找到了蟄居四川多年的李唯建和在廣東工作的女兒李恕先(原名瀛仙)。原來李唯建一直儲存著一箱子廬隱的遺物,包括手稿和照片,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全被洗劫一空,廬隱也被指為“反動文人”。1980年11月16日,李唯建給筆者的信中說:“我於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那時,我熱烈地愛著拜倫、雪萊、濟慈以及布萊克和泰戈爾的詩,苦苦的探求著人生問題,並寫信求教於泰戈爾,後他回信邀我赴印,行至上海,因故未能如願。1928年重返北平,繼續在清華大學讀書。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經北大林宰平教授介紹,認識了女作家廬隱,相談投契。廬隱在城中教書,我住清華園。結識廬隱後,廬隱考慮較多,她心潮澎湃,某夜寄我血書一封,表明內心。經我多方勸慰,心緒漸寧,決心生死相從。頻繁的書信,久之成帙,初由天津《益世報》連載發表,廬隱自名'冷鷗',名我為'異雲',於1929年由北平法文《政治週刊》(《La Politique de Pekin》)譯成法文,出版單行本。再後取名《雲鷗情書集》,於1931年由神州國光社出版。1930年與廬隱結為伉儷,遊日本,住在東京郊區,懷一女,後取名'瀛仙'(即恕先)。不久回,卜居杭州西子湖畔……”

1977年,李唯建寫了一首抒發生平感懷的自傳體長詩《吟懷篇》,國外友人曾幾次索搞,均不願公佈於世,現將有關廬隱生活的片斷抄錄於後:

在平結識黃廬隱,評詩論文心相印。清華園裡擷黃花,得依 懷中情一札;十里迢迢入城贈,寒星初窺噪暮鴉。書信勞郵亭,賞 花賞月明。君心騰巨浪,驚喜復憂傷;中夜血淚書,沾箋復沾裳。 心潮漸平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