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六朝時期,做名士是社會的一種時尚。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名士?王恭在《世說新語·任誕》中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按王恭的說法,做名士的要求也不高,無非是有空閒時間,會喝酒,懂點文學。在今天的社會,要想讓別人看起來像一個時尚中人,有以下幾種主要的路徑——
。 想看書來
新潮消費
在消費時代,消費無所不在,神通廣大,傳遞著多種多樣的訴求與訊號。時尚同樣離不開這樣的表達方式。不過,時尚並不等同於高消費。高消費強調的是價格,時尚強調的是風格。高消費主要反映了一個人的財富狀況,時尚消費則更多體現出一個人的知識和品位。
明星人物身邊大都圍繞著一幫隨從,隨時幫他打聽各種新潮資訊,並安排他適時地在這些場合進行消費,以增加他身上的時尚氣息。對無緣享受這種福份的芸芸眾生來說,只能靠自己去四處打聽、蒐羅了。逛街、搜店、看時尚雜誌、參加不同品牌的展示會、向懂行人士瞭解最新動態、眼睛時刻盯住電視裡上流人士身上的行頭……總之,不能讓自己落後於潮流,被別人看作是“老土”。
要確保自己的消費“有型有格”,“國際化”是一條簡便易行的捷徑——不管是有選擇地借鑑還是盲目跟進。只要國際上是這樣做的,照樣做大抵錯不了,至少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有人之所以敢於輕視手機,因為這是國際慣例;只要這是進口的“洋貨”,你買進總不會有失身份——有人之所以敢於將一件樣式老土的運動服穿在身上,因為那是國際品牌“迪奧”的復古之作,國際上正流行呢!當然,“國際”主要是指西方國家,香港、臺灣是它們的中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這種“崇洋媚外”的社會觀念不會有根本改變。
以下是時尚人士總結出的幾種“國際化”消費:
在宜家買傢俱。宜家在北京開業時,熱情的北京人在兩個星期內把貨架上的商品搶購一空,有人在7天裡去了6次。宜家的老闆驚訝之餘分析,可能是北京人更樂於接受新事物吧。你不去宜家嗎?那證明你衰老了!
去哈根達斯吃雪糕。在香港、上海、北京、廣州,每間哈根達斯裝飾都不同,但無論開在商業街、地鐵站、購物廣場,每間哈根達斯生意都那麼好,聖誕節、情人節的時候,等位的人一直排到門口去。一個冰淇淋球28元,一份“夢幻天使”78元,就算男孩子只喝一杯咖啡,兩個人閒閒也要100多元。從美國空運過來的原料,絕對不含色素、防腐劑……似乎也還不值這麼多錢。但是,哈根達斯已經成為一種象徵了。
吃新奇士橙。就是那種個兒特別大、顏色特別漂亮、皮特別厚、肉質特別粗,適於榨汁多過吃肉的美國進口水果。這種橙子的個頭是國產橙的兩倍,價錢則是3~6倍。但是時尚一族寧願去買又貴又不好吃的新奇士橙。新奇士橙榨汁製成飲品後,還是叫新奇士——Sunkist,廣告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含高維他命、充滿活力與健康的飲品,早餐飲用象徵美好健康一天的開始。
吃日本菜。很多人大肆宣揚他們對日本料理的惡感:單調、冰冷、吃不飽等等,但這並不妨礙裝飾精巧的日本餐館在各大城市接連開花,門庭若市。如果你把時尚感看得重於口腹之慾的話,清淡、精巧、適可而止的日食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一碟小菜、兩片烤魚,再加上一小杯暖過的清酒及八分之一片甜橙,就足以使你與那些滿臉油汗的老饕區別開來……
“國際化”有時也會遇到困惑。比如在美國,吃麥當勞這些快餐的常客通常與低收入、低品位聯絡在一起;而在中國,大多數洋快餐的常客是中層專業人員、時髦的雅皮士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就要看你的顯擺物件——受眾是什麼層次的人,是否有條件感知到真正西洋的時尚。差不多所有的洋貨進入中國,定位都會提高一兩個檔次,這是讓人奈何不得的現實。
新潮消費既包括消費的物件,又包括消費的方式。比如刷卡消費,特別是在飯店裡用信用卡簽字,這種優雅和灑脫是時尚族們絕對不肯放過的。當現金支票被社會接受後,可以肯定,也一定是時尚族們“身先士卒”。
品嚐法國紅酒是新潮消費的一種。自從紅酒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十大健康食品後,“紅酒人口”就越來越多。“我只喝紅酒”被當做一種驕傲的宣言。對於新潮人士而言,喝紅酒是體驗一種異域文化的過程。不過它不僅在於喝什麼酒,更在於如何喝。鞏俐在《中國匣子》裡端著一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