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批評,張五常絲毫不為所動,不改其自信、狂傲本色。他回應說:“我‘狂’嗎?我是作為惟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那些人真正是我的朋友,並非我吹牛。我的婚禮就是弗裡德曼主持的。”紓紤矠
張五常確實“狂”。他將自己的優勢都公開地表露出來,樹大招風,引發一些同行的嫉恨在所難免。另外,媒體的公開傳播,在抬高他的知名度的同時,也誘發他人進行攻擊的意願。盛名之下,任何批評攻擊都將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他的名聲更大了。
儘管受到了一些非議,但總體來說,張五常仍是一個廣受歡迎之人。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大批擁躉。2005年他七十大壽,前往香港祝壽者都是國內的頂級學者;2006年他在西子湖邊舉辦自己的攝影作品展,大批企業家前去捧場。
在生活的舞臺上,像張五常這樣(甚至比他更出格)的“自吹自擂”可謂比比皆是,只是因為誇耀之事相對細微,又多在私人場合進行,不至於引起人們的注意。它是除“高消費”之外另一種最普遍的擺譜手段,其獨特之處在於:一則形式靈活多樣,可以隨時隨地透過與他人的交談、公開演講、接受媒體採訪、發表文章、網上部落格等多種方式進行;二則便於控制,自己最知道該說什麼不說什麼;三則成本低,如俗話所說,“吹牛不上稅”。
9。“自吹自擂”:“我就是這麼牛!”(2)
美國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在他的新書《特朗普:如何致富》中告誡人們:“建立自己的品牌,別害怕自吹自擂。”事實上,在高手如雲、人才輩出的今天,身懷一技之長者想要脫穎而出,有所成就者想要強化別人對自己的賞識,“自吹自擂”是少不了的。只要不是太過頭、讓人覺得明顯虛假,它大多能產生正面的作用。如果你不說,別人如何知道你的“家底”?張五常就直率地表示:“誇誇其談我是有的。你想,我花了十幾年的心血寫出一篇好文章,怎能不仰天大笑,奔走相告,惟恐人家不知道呢?”如果你所說的事情有根有據,聽者將會肅然起敬。即使是無法查驗的,“自吹自擂”也顯示出言說者的強烈信心。
“自吹自擂”的基本做法一是透露自己擁有的稀缺資源,二是在強烈的表達中傳遞自己的強勢訊號。高明的“自吹自擂”不僅不讓人反感,而且是受人喜歡的。這些自信的人總是公眾(或行業)注目的焦點,周圍聚集著大批的崇拜者和追隨者。人們從他的身上尋找激勵,感受激情。
從諸多效果良好的自我誇耀行為中,我們大致可以找到以下幾條共性:
1. 滿足聽者的期待。沒有誰喜歡平淡、平庸的人物,合作者對你更抱著一種期待(比如希望你是行家,你是有實力、有資源的)。如果你恰好擁有這些資源,適當公開出來,將滿足人們的內心期待。人們將樂於相信這些強勢資訊,接受你的強勢地位。
2. 避免自己給自己下評語、下結論。適當地透露事實、展示證據,讓聽者自己作出判斷是重要的。人們總是對自己作出的結論深信不疑。即使你要說,也要轉換說法,自己直接說出最後的結論(比如“我最厲害,我最牛!”),總是無力又讓人懷疑的。
3. 顯出不經意的狀態。在談到相關話題時漫不經心地隨意說起,彷彿在述說一件和你自己不相關的事,聽者也將認為那就是事實而不是自我吹噓。這種情況的“自吹自擂”可信度最高,聽者可能據此作出一個比你的實力更高的評價。
4. 避開媒體。沒有誰的每一句話都能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長期照射。媒體的公開傳播具有顯微、積累與放大的功能。對擁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而言,在媒體面前的自我誇耀在獲得關注度的同時,也將自己放到了公眾的放大鏡下,並無形中賦予了陌生人進行評論的權利。以張五常為例,如果沒有報紙和網路的跟蹤報道,他在不同場合的發言就不會被人收集、整理起來,不會有人產生批評他的興趣,也沒有人有機會對他指手畫腳——當然,瞭解他、推崇他的人也會少很多。
透露關鍵資訊(1)
透露自己擁有的稀缺資源,將自己最有說服力的“譜”擺出來,是最常見的“自吹自擂”的方式。在與不熟悉的人交談時,很多人一開始就會“開啟天窗”,痛說自己的“革命家史”,比如馮侖在海南與一家信託公司老闆見面時,一上來就介紹自己的光輝履歷,讓對方不得不刮目相看。2004年,華誼兄弟公司董事長王中軍到武漢參加“東湖論壇”。那時他的知名度還不大,當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