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設計師。的確,但是還有一樣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LV成功的營銷策略。
2009年財富奢侈品排行榜排名第四的LV進入中國市場氣勢才17年的時間。而這個在中國並非平民百姓能買得起的品牌卻已經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可見LV的營銷成功之處。而近年來,LV也越來越擅用整合傳播的模式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案例一 宇航員新聞話題
今年是人類登月40週年慶,緊跟時事的LV最近導演了一出穿越太空之旅的短片,以著名的三位美國資深宇航員作為主角,來詮釋LV的旅行藝術。
LV不惜下重金請來了了三位太空宇航員進行拍攝,他們分別是Sally Ride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宇航員,Buzz Aldrin——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以及Jim Lovell——當年阿波羅13號的指揮官…。廣告宣傳畫上,幾位宇航員風采完全不減當年,坐在一輛已經老舊的皮卡車上,遙望著夜空中的月亮;身邊放著LV經典的旅行手袋。
LV為這個短片配上了文字——旅行是一種情感體驗,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這也是路易威登恪守150年的重要價值觀。
看著這個新聞,你會認為這是一個廣告嗎?一不小心,說不定還以為是40週年登月紀念的一個花邊新聞呢。
廣告的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目的的傳播以及引導消費,可是,登月是件人人知曉且熱衷於討論的話題,甚至,這樣的嵌入讓紀錄片和廣告似乎完全不沾邊了。於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討論這部紀錄片。
此外,LV今年主打了“旅行”牌,還將自己理念——情感體驗、自我發現——無形地嵌入了這個已有事件中,潛移默化地向觀眾灌輸了LV的理念和思想。
結合時事,是利用了在媒體上已經充分流傳的新聞話題。透過利用這樣的新聞話題而推出自己的產品和理念,就好像是把麵包放進預熱過的烤箱。用新聞話題來創造新聞話題,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案例二 LV豬侵權案新聞話題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隻身價不菲的豬。
2005年北京某藝術展會上出現了活豬。比利時藝術家威姆&;#8226;德沃伊在小豬身上刻下LV的圖案,隨著小豬的生長,紋身的圖案也發生了變化。生豬的出現引發了人們的好奇,而豬身上各大世界著名時尚品牌的標誌更是讓人驚奇不已。
如果要給豬和LV分在物品的等級裡面,那麼兩樣東西所處的位置必定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高檔和低檔的強烈發差,讓觀眾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是一種創新的藝術,奢侈品牌的商標和低賤的豬在一起,是很有震撼力的。然而,如果僅僅是一種藝術,能引起潮流藝術家的興趣,可能並不針對普羅大眾的喜好,可能在展出火爆一時,而過後也就銷聲匿跡。
然而,奇怪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在人們漸漸淡忘這件事情的時候,LV豬再一次出現了,只是論點不再是藝術,而已經轉移到了一個新的事件上了
事情是這樣的:LV豬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北京進行了展出,豬身上的花紋引起了一場商標侵權官司。不過,聰明的藝術家並沒有惹禍上身,反而說服了廠家用重金買下了這塊豬皮。後來,這塊豬皮變成了一款昂貴的皮包,並且成為了下一個藝術展上的一大亮點。被刻上了LV和香奈兒的圖案,這些豬就身價倍增了。作為藝術品,這些活豬是不賣的,但它們的皮可以出售,且身價不菲。據悉,一張刻有紋身的大豬皮大約售價為76000歐元。
事情的始末並不複雜,卻充滿了讓讀者驚歎和討論的曲折。於是這些屬於藝術的豬名聲大噪,而和這些豬相關的國際奢侈品牌也得到了一定的曝光率,可謂獲得了雙贏的傳播效果。儘管一開始這不是奢侈品牌廠商的主動宣傳,但是後來事情的轉折是始於“一場侵權官司”,不論是廠商有意還是無心,是製造了告侵權的新聞,不是簡簡單單和藝術家談妥買下豬皮,從而從中營造出了故事的曲折性,也突出品牌對於藝術家藝術品的珍惜程度,都在口碑傳播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選擇有反差有爭議的話題,是口碑傳播的要點之一。反差引起人們的關注,有了興趣和議論有了傳播的動力。豬的出現成為各大報紙在報道展會時必然提出這一大亮點,喜愛獵奇和藝術的人們紛紛轉載有LV圖案的豬的圖片,傳播的效果就達成了。
豬在展會出現的話題只是一時的,而關於官司的話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