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與六號主力艦對付“義大利”號戰列艦,三號與七號主力艦對付“羅馬”號戰列艦,四號與八號主力艦對付“帝國”號戰列艦。
這一戰術很奇特,卻比較有效。
首先,當時美軍主力編隊為了提高炮擊命中率,採用了緊密編隊的方式,八艘主力艦相互間的間隔距離只有一千碼左右(不到四個艦長)。其次,“蒙大拿”級戰列艦主炮迴旋角度非常大,不存在射擊死界的問題。三是,在採用交錯炮擊之後,對手很難迅速找準交戰物件,從而增加了難度。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幹掉對方一艘戰列艦之後,非常方便的調整交戰秩序。
比如,如果“羅馬”號首先完蛋,那麼三號主力艦可以對付“義大利”號,七號主力艦則可以對付“帝國”號,從而在區域性形成三打一的絕對優勢。
可以說,打到這個時候,米切爾已經下定了全殲對手的決心。
二點二十二分。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都完成了編隊轉向。排好了戰列。
此時。炮戰已經打得非常激烈了。
不得不說。“維內託”級戰列艦在理想狀況下地戰鬥能力還是比較優秀地。特別是其採用了大藥室地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在一萬米以內地威力是絕對不容小看地。
在二點二十分地時候。“維內託”號就讓美軍地五號主力艦。即“堪薩斯”號(BB93,與“南達科他”級的第八艘,也就是BB68同名)嚐到了苦頭。
從瞭望員彙報地情況來看。穿甲彈應該打中了“堪薩斯”號地C炮塔。雖然無法判斷出是否擊穿了其正面裝甲(“蒙大拿”級戰列艦主炮炮塔正面裝甲地厚度達到了驚人地二十二點五英寸。也就是五百七十二毫米。且有一頂地傾角)。但是。這座炮塔在隨後地十五分鐘之內都沒有能夠參加戰鬥。
在二點二十五分地時候。“維內託”號又讓“堪薩斯”號捱了一枚炮彈。
命中點在塔式主桅的下方,左側的2B號副炮炮塔前端,肯定打穿了上層建築外的裝甲,並且在上層建築內發生爆炸。顯然,“蒙大拿”級戰列艦的上層建築,特別是次要部位並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
其他三艘“維內託”級戰列艦的表現也很不錯。
打到二點半的時候,遭到炮擊的四艘美軍戰列艦都捱了炮彈。
按照當時義大利艦隊的統計結果,在這幾分鐘的炮戰中,四艘戰列艦的炮擊命中率接近百分之三。對四艘並沒有配備先進的火控雷達,沒有火力指揮系統,沒有彈道計算機的戰列艦來說,能夠在夜間打出這一成績,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只是,數量上的巨大差距,戰艦效能上的本質區別,是很難得到彌補的。
或者說,佩皮諾選擇了一種對自己並不是很有利的戰術。
縮短交戰距離,可以打穿對手的裝甲,提高命中率。
可同時,這也將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讓四艘“維內託”級失去了逃跑的機會。更要命的是,對於官兵素質本來就不高的美軍艦隊來說,縮短交戰距離,也能夠提高命中率,確保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幹掉對手。
顯然,這正是米切爾希望獲得的機會。
二點二十三分,“維內託”號第一次中彈。
命中點就在B炮塔的炮座上,且打穿了炮座裝甲,在揚彈通道內發生了爆炸。雖然爆炸產生的彈片沒有進入炮室,且高溫氣體在進入了上層彈藥艙之後,沒有能夠進入下層存放發射藥包的彈藥艙,也就沒有能夠造成更大的破壞,但是在揚彈機被炸燬之後,這座炮塔也失去了作戰能力。
可以說,B炮塔的炮座正是“維內託”級戰列艦的一個設計缺陷。
與當時大部分採用了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的戰列艦相比,“維內託”級的B炮塔,也就是艦橋前方的炮塔的位置要高得多,從而導致炮座的暴露面積更大,更容易被炮彈擊中。
提高炮塔的位置,大概是為了增加B炮塔的射界,但是也可以透過其他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一定要把炮塔安裝在更高的位置上。顯然,義大利的艦船工程師缺乏相關的設計經驗,其設計能力很有問題。
二分鐘後,從“蒙大拿”號戰列艦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彈再次命中了“維內託”號。
這次的命中點在A炮塔左前方的艦體上,穿甲彈避開了厚度達到了三百五十毫米的主裝甲帶,而是在打穿了艦體之後,砸中了彈藥艙前方的裝甲隔板,然後改變方向,連續打穿了數道艙壁,最終在戰艦左側的隔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