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進行的。最終的事實證明,隨著技術進步,艦隊戰鬥力地提升,海軍持續作戰能力地增強,“存在的艦隊”不再適合新時代地海戰。
正是帝國海軍首先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後來的“爪哇海戰”中力克群雄,確保了帝國的根本利益。
當然,一種戰術的沒落,並不代表整套戰術思想的沒落。
按照絕大部分海軍將領的觀點,儲存艦隊實力,避免在艦隊決戰中過度消耗,是確保海軍,確保帝國利益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李玉民一思想的代表者。
同樣的,東洋系軍官幾乎都是“保守派”的代表。這也與東洋系的豪門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說白了,幾乎所有豪門都認為應該“守成”,而不是“擴張”。不管是從個人利益,家族利益,豪門集團利益,還是帝國利益出發,幾乎所有東洋系軍官都認為,應該以防禦,以確保現有利益為主,而不是耗費寶貴的力量,進行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擴張。
相反,南洋系軍官則是“激進派”的代表。
說白了,這也與平民將領自身有關。不管是從個人利益,還是從利益集團的利益,或者是從帝國利益出發,這些平民軍官都希望建立更多的戰功,獲得更高的地位。如此一來,帝國必須推行擴張政策,海軍也就得跟隨帝國的擴張步伐對外用兵!
如果追根溯源,“保守派”與“激進派”的鬥爭甚至可以追溯到帝國早期,舊貴族、大地主與新興資本家、商人集團之間的經濟、政治與軍事鬥爭。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帝國海軍的內部分歧與矛盾有多麼的嚴重。
回到海戰上來。
按照李玉民的推測,日本聯合艦隊也應該採取相對保守的戰術。即從東北方向進入,先用偵察艦探明情況,然後用艦隊決戰的方式與主力戰鬥群分出高低。
正是按照這一預先判斷,李玉民才採取了現在的戰術部署。
問題是,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天,如果日本聯合艦隊按照他的預測趕來決戰,早就應該有所發現了!
難道,日本聯合艦隊採取了更激進的戰術!?
想到這,李玉民也不敢有絲毫大意。
這次作戰行動灌注了陳錦寬與衛延年的所有心血,也出動了海軍幾乎所有的力量,如果有所閃失,他根本承擔不起責任。
就算李玉民一直不太“喜歡”陳錦寬,更討厭“狐假虎威”的衛延年,他也不敢有絲毫疏忽。要知道,首輔蕭鼎昆非常重視這次作戰行動,甚至將其定為快速擊敗日本的關鍵戰役。如果誰在這時候“翫忽職守”,或者是沒有盡到職責,得罪的就不是僅僅是陳錦寬,也不是衛延年,而是掌握著帝國最高權力的蕭鼎昆!
當然,用“得罪”來形容還太輕巧了。
來到海圖桌邊,李玉民用標尺迅速測算了一下距離。
多出的這一天多時間,足夠讓日本聯合艦隊機動到任何一個想要的位置上去。也就是說,此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東北方向上已經不能確保及時發現日本聯合艦隊了。
問題是,主力戰鬥群內,只有巡洋艦以上級別的戰艦配備了雷達。
即使將所有巡洋艦都派出去,也不足以在遼闊的海面上拉出一條密不透風的警戒線。也就是說,要想監視所有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此一來,必須得預先判斷日本聯合艦隊可能出現的方向,然後重點部署偵察力量。
日本聯合艦隊會從哪個方向殺出來呢?
北面顯然不大可能。淺水區,暗礁淺灘密佈,而且陸戰隊佔領聖阿古斯丁角之後,在那邊設有觀察哨。另外,如果從北面進入,聯合艦隊只能向西機動,到時候主力戰鬥群直接北上,就能將聯合艦隊堵在達沃灣裡面。只要聯合艦隊司令官還有點頭腦,並且足夠的理智,就不會選擇這個方向。
東面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從東面進入,戰鬥早就打響了。
西面是陸地,而且日本聯合艦隊是從東北方向殺來的,除非走蘇里高海峽與保和海這條航線,繞過棉蘭老島,不然很難機動到西面去。走這條航線的話,需要多花三天左右的時間,如果聯合艦隊想在十五天之內完成任務,就不會浪費這寶貴的三天時間。
剩下的,就只有南面了!
這時,李玉民的目光也落到了海圖上,南面廣闊的海洋上。蘇拉威西海,塔勞群島,馬魯古海峽。如此廣闊的海域,足夠聯合艦隊完成戰役機動,也足夠聯合艦隊選擇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