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響。
當時,不管是尼米茲,還是金上將,乃至馬歇爾等陸軍將領都一致認為,丟掉了中途島,就必然會丟掉整個夏威夷群島。
放開一點看,這些美軍高層將領的顧慮並不什麼有道理。
即便美軍全部收縮到瓦胡島,並且在保衛瓦胡島的海戰中擊敗了帝國海軍,可美軍也會損失掉所有的主力艦。到時候,在戰場上唱主角的就是大型巡洋艦,以及巡洋艦,驅逐艦這類艦艇了。
而在當時,帝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數量超過了一百艘,而美軍僅僅只有不到五十艘。
輔助戰艦方面,帝國海軍也遠遠超過了美國海軍,且單艦的戰鬥力更是遠勝美國海軍的同類戰艦。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可以在佔領中途島之後選擇逐步推進的戰術。
沿途為輔助戰艦建立前進基地,從而最終將戰線推進到夏威夷群島東部。而在半年之內,美軍最多隻能獲得四艘新式戰列艦,而帝國海軍在年底之前就能獲得至少十二艘戰列艦。進入七十七年(45年),帝國海軍第一種配備了四百五十毫米重炮的超級戰列艦將陸續服役,而到時候美國海軍最多隻能獲得仍然使用十六英寸艦炮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其配備十八英寸重炮的戰列艦最快也只能在七十八年(46年)下半年服役。
毫無疑問,無法承受損失的不是帝國海軍,而是美國海軍。
再從政治角度來看,放棄澳洲大陸,等於美國主動宣告輸掉了太平洋戰爭。美國要想在扭轉戰局,就必須做好二件事情,一是繼續在太平洋戰場上拖住帝國海軍,二是在北大西洋,乃至歐洲戰場上發動戰略進攻。
要達到這二個目的,美軍就不能在太平洋上與帝國海軍打一場決定性的海戰。
或者說,不管帝國海軍承擔了多大的損失,只要能夠全殲美軍部署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力艦,就可以毫無忌憚的向北大西洋增兵,從而徹底打垮英國,獲得北大西洋戰爭的勝利,為合圍美國奠定基礎。
到時候,美國不但會徹底失去制海權,還將失去反敗為勝的最後機會。
如此一來,別說尼米茲不會採納斯普魯恩斯的建議,恐怕美國海軍部長,以及美國總統都不會讓斯普魯恩斯“蠻幹”。
如果說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傑出的艦隊司令官沒有看到這些問題,那肯定是假的。雖然在任何與斯普魯恩斯有關的文獻中都沒有提到斯普魯恩斯在戰爭後期的態度,但是從一些非正式渠道傳出的訊息可以證明,早在七十五年(43年)下半年,也就是斯普第21艦隊指揮官,在北大西洋上與白佑彬決戰之後,他就已經認識到,美國不可能獲得這場世界大戰的勝利。
其實,從這之後的幾次由斯普魯恩斯指揮的海戰中就能看出其思想變化。
在以往,斯普魯恩斯總是竭盡全力的消滅對方的主力艦,每次作戰都以消滅對手為根本目的。而在此之後,斯普魯恩斯則以保全自身力量為根本目的,甚至為了保全自己,而放棄了殲滅敵人的機會。
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第二次中途島海戰”與“第三次中途島海戰”。
戰術風格的變化,肯定與其心理變化有著直接關係,而這也正好反映出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的變化。
或者說,在此之前,美國還能夠與帝國一拼高下,甚至能夠與帝國拼消耗。而在此之後,美國逐漸喪失了與帝國拼命的資本,也喪失了與帝國拼消耗的能力。究其根源,無不與帝國海軍展開的大規模破交作戰有關。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沒有在海上航線上損失那麼多的商船與物資,其戰略產能肯定不會比帝國差。
從這一點來看,斯普魯恩斯也許看得比任何一名美軍高層將領都要遠得多。
拖下去,只能延長戰爭的時間,並且使更多的美軍官兵死於戰火。
如果美國海軍不能在決戰中戰勝對手,也就不可能獲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從而輸掉整個戰爭。拖延下去,美國與帝國的差距不但不會縮小,反而會繼續擴大。如此一來,即便能夠在其他戰場上挽回一些敗局,也最多隻是臨死前的掙扎,根本不會對整個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隨著帝國海軍逐步控制了太平洋的制海權,帝國必然會在其他戰場上加強投入,從而粉碎美國扭轉戰局的美夢。
顯然,抓住了關鍵問題的還是斯普魯恩斯。
既然海上決戰不可避免,那就只能與敵人死拼。拼輸了,最多不過是早點投降,或者早點戰敗。拼贏了,才能真正獲得反敗為勝的機會,而不是再芶延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