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論島海戰”中,高野五十六作為日本聯合艦隊參謀長,在關鍵時刻下達了撤退命令,最終保住了聯合艦隊的家底,也保住了日本海軍的家底。
隨後,在“爪哇海戰”中,在高野五十六的建議下,聯合艦隊沒有參加正面決戰。結果,與帝國海軍正面對決的美英艦隊都承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並且最終被迫與大明帝國坐下來談判。
戰後,高野五十六順利成為聯合艦隊司令官,並且晉升為海軍上將。
在他的主導下,日本聯合艦隊成為了西太平洋地區,實力僅次於大明帝國東洋艦隊的主力艦隊。更重要的是,高野五十六的一系列正確決策使聯合艦隊煥然一新,蒸蒸日上,逐漸具備了挑戰帝國海軍的實力!
比如,對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造工作就是由高野五十六決定的。
另外,“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也是由高野五十六決定的。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斷,如果大明帝國與日本再度爆發戰爭,大明帝國肯定會集中全力對付日本,爭取速戰速決,然後騰出手來對付英美,從而為獲得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在此情況下,日本海軍將面臨數倍於己身的強敵。
毫無疑問,日本海軍要想反敗為勝,需要“以一擋十”的超級戰艦。
“大和”級戰列艦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產物。另外,日本海軍主力艦的速度比大明帝國同級主力艦都要稍微快一些,這也是從日本海軍的戰術思想出發得出的結果。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斷,只要聯合艦隊還在,大明帝國就無法征服日本!
也就是說,日本要想“戰勝”大明帝國,必須保持一支“存在的艦隊”,避免過快的失去制海權,為美英參戰爭取到時間。
按照這個思路反向推導,很容易得出大明帝國戰勝日本的必要條件。
那就是突然襲擊,爭取在一次到兩次決定性的海戰中殲滅聯合艦隊,奪取制海權,在美英參戰之前迫使日本投降。
為了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大明帝國必然會採用一切手段麻痺日本。
顯然,高野五十六的判斷相當準確。
也就在蕭鼎昆的新聞發言人宣佈帝國首輔將擇日訪問日本的第二天,高野五十六簽發了一道命令:“比睿”號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工作必須在月底前完工,然後與另外三艘已經完成改進工作的金剛級快速戰列艦編為第一快速戰列艦群,開赴達沃軍港。
按照原計劃,“比睿”號的改進工作將持續到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初。即便船廠加班加點也難以提前四個月完成所有的改進工作。也就是說,“比睿”號只能以“半成品”的身份投入戰爭。
另外,從高野五十六的調防安排上來看,他已經做好了在年內與帝國海軍開戰的準備。
到時候,以達沃港為基地的第一快速戰列艦群足以牽制住帝國南洋艦隊,由六艘戰列艦組成的聯合艦隊以本土港口為基地,足以應付帝國東洋艦隊。至少,能夠牽制住帝國東洋艦隊,為美英參戰爭取到時間。
這個計劃非常有野心,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要想實現該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就不能被動防禦,必須主動進攻,掌握海戰的主動權,才有可能牽制住帝國海軍三大艦隊。
不說別的,如果算上北洋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即便不考慮南洋艦隊,帝國海軍也能在西太平洋上投入至少十三艘主力艦,日本聯合艦隊卻只有六艘主力艦,在二比一的實力對比下,日本聯合艦隊有何勝算?
如此一來,高野五十六必須冒險進攻。
最理想的結果是:打掉勢單力孤的北洋艦隊,然後利用聯合艦隊的速度優勢,迅速回師本土,與東洋艦隊決戰。
地常駐海參崴的北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不是沒有下手的機會,而是沒有下手的理由。
如果由日本挑起戰爭,大明帝國有十萬個理由讓日本滅國亡種,美英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參戰。相反,如果讓大明帝國先動手,聯合艦隊就將錯過對付北洋艦隊的最佳時機。
不管對高野五十六來說,還是對日本海軍的其他將領來說,這都是一個超難選擇題。
要麼主動挑起戰爭,要麼坐以待斃,兩者都是有利有弊,且難以照顧周全。毫無疑問,只要大明帝國決心發動戰爭,並且決心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取勝的機會極其渺茫。
即便高野五十六堅信能夠消滅北洋艦隊,然後擋住東洋艦隊的進攻,並且堅持到美英參戰。可是,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