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二艘“長江”級戰列艦正在亞歷山大港進行第三次全面改進。
與前二次改進不同,此次改進非常徹底,而且這也成為了二艘“長江”級最後一次全面改進。
首先是換裝更先進的動力裝置。八臺鍋爐與四臺蒸汽輪機都是以“皇帝”級戰列艦所使用的六十五年型鍋爐與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為基礎,經過改進而來,其輸出功率達到了十三萬五千軸馬力,比“長江”級以往使用的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如果不是因為“長江”級的艦體空間有限,無法使用更好的動力裝置,不然帝國海軍會為其安裝“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動力裝置。
擁有了更強勁的動力裝置之後,造船廠先對艦體進行翻新,增強了艦體結構,以便安裝更厚的裝甲。最終,其標準排水量將達到四萬四千噸,比最初時增加了大概百分之二十五。增加的近九千噸重量中,除了增強艦體結構用掉的一千多噸之外,另外七千噸全是新增加地裝甲。更重要的是。二艘戰列艦的裝甲都要全部更換,老舊的裝甲被送回帝國鋼鐵廠回爐冶煉,而新安裝的裝甲都是由最好的合金鋼鍛造而成的。
在接受改進地時候,二艘“長江”級都在第二次改進中換裝了六十七年型艦炮。這次,海軍不惜血本,為其換裝了七十二年型艦炮,並且戰艦上的副炮也更換成了更先進的型號。速射炮則全都換成了口徑為一百三十毫米的七十一年型艦炮。
當然,二艘戰艦地電子裝置也將換成最新型號。只是二艘戰列艦都不再充當艦隊旗艦,所以拆除了所有的旗艦指揮裝置,並且用節約下來地空間增加了一個士兵娛樂艙與一個醫療艙。
按照工程師提交的報告。二艘戰列艦在全面改進之後,作戰效能將與“皇帝”級持平。其最高速度將提高到二十九節。防護能力與“皇帝”級持平,火力達到最新式快速戰列艦的標準。最大的遺憾是,二艘戰列艦的艦體早已定型,不可能在改進中進行大範圍地改動,所以其綜合生存能力將難以得到提高。另外。隨著排水量增加,而艦體寬度增加幅度又相當有限。所以戰艦的吃水量將增加近一米,從而降低了戰艦地適航能力。
不可否認,經過改進之後,二艘“長江”級將“升格”為快速戰列艦。
與二艘“長江”級戰列艦的改進工作同時進行的,還有二艘新編入第四艦隊,卻不屬於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的訓練工作。這就是由帝國海軍提供技術,派遣部分工程師與工人,提供大部分零備件,由土耳其海軍出資購買,在伊斯坦布林的土耳其海軍造船廠建造的。屬於土耳其海軍的二艘新式快速戰列艦。
所謂“新式”。也只是針對土耳其海軍而言。
在上次大戰中,土耳其海軍還有十來艘前無畏艦與四艘無畏艦。而到這次大戰爆發的時候,土耳其海軍只剩下了二艘老掉牙的無畏艦,其他地主力艦要麼退役,要麼年久失修而損毀。
按照第一次同盟國首腦會晤達成地協議,由帝國海軍出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土耳其提供建造場地,德國派遣工人的方式,為土耳其與德國分批次建造快速戰列艦,而第一批訂單中,土耳其海軍將獲得二艘,德國獲得四艘。只是在正式開工建造地時候,因為德國派遣的工人沒有到位,加上造船廠擴建工程沒有完工,只為德國優先建造了二艘,另外二艘要晚半年服役。
後來,帝國與土耳其達成了雙邊協議,帝國海軍以提供人員訓練,以及戰略物資援助的方式,從土耳其海軍租借了這二艘快速戰列艦,戰後再歸還給土耳其。當然,如果這二艘戰列艦在戰爭中戰沉,或者戰毀,帝國海軍將向土耳其提供二艘更先進的戰列艦。
正是透過這一系列的手段,帝國海軍在不出資金的情況下獲得了二艘戰艦的使用權。
因為簽署協議的時候,帝國海軍正在準備建造“省”級戰列艦,當時“省”級乙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大半,所以帝國海軍只向同盟國提供了“省”級戰列艦的部分技術,而包括艦體在內的絕大部分基礎設計都來自於“皇帝”級乙型戰列艦。
也就是說,這二艘戰列艦的戰鬥力超過了建成時的“皇帝”級乙型,卻不如“省”級。
無論如何,對此時的帝國海軍來說,能夠獲得二艘快速戰列艦,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這二艘戰艦下水進行舾裝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派遣官兵前往伊斯坦布林,為接艦做好準備工作。建成服役之後,帝國海軍立即與土耳其進行交割,隨即這二艘戰艦就開赴馬耳他,在那邊安裝帝國海軍的標準裝置,然後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