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復仇”級戰列艦也避開了滅頂之災,沒有像另外幾艘美軍戰列艦那樣,要麼被擊沉,要麼遭到重創。當然,讓蒂裡特怎麼也想不到的是,在美軍僅剩下三艘老式戰列艦之後,英國太平洋艦隊在最為艱難的時刻成為了第三艦隊的主力。
顯然,這算不上好事。
四艘“復仇”級戰列艦能夠成為主力,只能證明第三艦隊遭到了重創,再也難以與具有同樣番號的明帝國艦隊抗衡了。
最讓蒂裡特不能接受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但要服從哈爾西的指揮,還得在戰場上接收威利斯·李的命令。按照美英達成的協議,太平洋上的戰鬥由美軍將領指揮,英國海軍將領則負責指揮北大西洋上的作戰行動。因此,不管蒂裡特指揮的英國太平洋艦隊是不是絕對主力,他都得聽從美國將軍的指揮。
除了指揮許可權上的問題之外,蒂裡特對美軍的戰略也很有看法。雖然他沒有與尼米茲接觸過,但是他絕對不贊同尼米茲的戰略。在明帝國已經將戰略重點轉移到西南太平洋,準備進軍澳洲大陸的情況下,尼米茲無論如何都應該將重點放在西南太平洋上。而不是在西太平洋上與對手糾纏。如果美軍能夠在西南太平洋上多投入一支作戰艦隊,恐怕戰局就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了。
顯然,蒂裡特受到了麥克阿瑟等美軍將領的影響。
另外,蒂裡特對美軍艦隊所採取地戰術也很有意見。即便實力一直不如對手。也不應該無所作為。如果能夠在七十五年(43年)中期的時候主動出擊,不但有可能扭轉戰局,還不會丟掉莫爾茲比,更不會讓對手有進軍新赫布里底群島與新喀里多尼亞的機會。可是。不管是哈爾西,還是威利斯·李都採取了相對保守的戰術,沒有與對手決一死戰。
反正,作為一名英國海軍上將,蒂裡特對美國地同行很有意見。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蒂裡特甚至向英國海軍部打了報告。希望能夠調回大西洋,讓其他人指揮大西洋艦隊。當然,他的申請沒有得到批准,主要是英國海軍確實找不到可以頂替蒂裡特的艦隊指揮官了。
隨後,明帝國海軍第一艦隊與美軍第五艦隊在中途島打幹了二場。
得知美軍損失了二艘快速戰列艦,七艘大型巡洋艦,而對手只損失了二艘快速戰列艦與一艘大型巡洋艦之後,蒂裡特就意識到,美軍會輸掉太平洋戰爭。
第五艦隊在佔有明顯實力優勢地情況下。都敗給了第一艦隊。美軍還有什麼指望?
只是,蒂裡特怎麼也沒有想到。災難來得這麼快。
在彈藥庫發生大爆炸之後大概一分鐘,“決心”號艦首方向上再次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從爆炸的威力。以及發出的聲響可以斷定,又是彈藥庫。而且是主炮彈藥庫發生了爆炸!
因為沉得太快,加上艦橋內的官兵全部傷亡,所以“決心”號這次爆炸的原因直到戰後四十多年,一支英國探險隊在海底找到了該艦地殘骸,對其進行了全面考察之後,才最終得到了確認。
發生爆炸的是其B炮塔的彈藥庫,而且爆炸威力絲毫不亞於前一次。
從B炮塔頂部留下的彈孔來看,應該是一枚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彈擊穿了炮塔,並且進入了彈藥庫。只是,該穿甲彈沒有立即發生爆炸,甚至有可能因為引信失靈而無法起爆。肯定是損管隊員想排除這枚穿甲彈(因為穿甲彈的引信在彈體內部,所以很難拆除),以便讓B炮塔恢復戰鬥力,結果導致原本已經失靈的引信正常啟動,最終引爆了穿甲彈,從而引爆了彈藥庫內的發射藥與炮彈。
前一次爆炸就足以讓“決心”號徹底完蛋了,而第二次爆炸加快了“決心”號的沉沒速度。
十一點四十分不到,斷成了三截的“決心”號就從海面上消失了。
從十一點三十四分挨第一枚炮彈,到十一點三十九分沉沒,僅僅五分鐘地時間。因此,“決心”號成為了整個大戰期間戰沉速度最快地主力艦。這個紀錄一直儲存到現在,即便算上戰後成為主力的巡洋艦,也沒有任何一艘戰艦在中彈之後五分鐘之內沉沒。
因為沉得太快,“決心”號上地近千名官兵中,僅有一名瞭望員獲救。
如果說“決心”號的第一次爆炸沉重地打擊了蒂裡特的信心,那麼“決心”號迅速戰沉,則讓蒂裡特徹底地絕望了。
此時,連“松江府”號上的白佑彬都感到萬分驚訝。
不但他沒有想到,恐怕第11艦隊內的每一名官兵都沒有想到一艘排水量超過了三萬噸的戰列艦會在短短五分鐘之內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