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開始的時候。正是日軍官兵進早餐與換班的時候。不管是論到上崗的官兵,還是輪到休息的官兵,都要先後去食堂吃早飯。同時。這也是人的精神最放鬆地時候。結果,當炮彈爆炸產生的震動傳來時,很多日本官兵還以為發生了地震呢。直到島嶼西南面冒起了硝煙,沉悶的爆炸聲接踵而至,日軍官兵才反應了過來。
此時,十九艘驅逐艦已經殺到。
雖然一百三十毫米炮彈地威力遠遠比不上四百毫米與兩百毫米炮彈,但是按照陸軍炮兵的標準衡量,口徑一百三十毫米的火炮絕對是“重炮”。另外,海軍火炮一般都有助力裝填裝置。所以採用的炮彈一般都比陸軍同口徑火炮重一些。威力也就更大一些。按照當時的標準,海軍的一百三十毫米炮彈的威力與陸軍的一百五十毫米炮彈相當。
炮彈如同雨點般的傾瀉而下。很多日軍官兵就倒在了衝向陣地地路上。
隨著炮火向內地蔓延,日軍營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炮擊所過之處,剩下地只是殘垣斷壁,只是殘肢敗體,以及滿地烏黑的血跡。
據後來陸戰隊統計,在重點區域內,炮彈彈著點地平均間隔距離只有五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即便是一百三十毫米高爆彈,其彈片殺傷半徑都超過了五十米。僅僅五米的間隔距離,這不是在浪費彈藥嗎?
當然,對艦隊來說,浪費彈藥並不是什麼大事。
第一輪炮擊從七點五十分持續到了九點半,在“果敢”號攜帶的高爆彈與半穿甲彈(對付輕型戰艦與地面永久防禦工事)打光之後,白佑彬才下達了停止炮擊的命令。看來,他還沒有完全失去“理智”,沒有用對付大型戰艦的穿甲彈去轟擊日軍地面陣地。
第五卷 迴天夢滅 第八章 … 心情可好
十點三十分,“果敢”號與“決心”號巡洋艦與原本計劃為第11艦隊提供彈藥補給的兩艘快速戰鬥支援艦會合。
快速戰鬥支援艦不同於一般的補給艦,而是專門為艦隊提供彈藥補給的艦船。
作為頭號海上強國,帝國海軍一向比較重視艦船的續航能力,大部分主力艦與巡洋艦的續航力都在一萬海里之上。另外,在帝國海軍戰艦經常活動的海域,有不少的海軍基地,或者是受帝國控制的港口,戰艦可以在這些基地與港口獲得需要的燃料。因此,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對油水補給船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大。
相反,因為戰艦長期在外作戰,所以帝國海軍對彈藥補給船的需求量要大得多。
為了滿足艦隊高強度作戰的需求,早在十年前,海軍就提出了為每一支分艦隊配備至少兩艘快速戰鬥支援艦的目標,並且提高了相關的投入。戰爭爆發的時候,帝國海軍一共擁有十六艘快速戰鬥支援艦,每艘戰鬥支援艦能夠運載八千到二萬四千噸彈藥,其最大巡航速度都達到了二十四節,最新建造的兩級戰鬥支援艦的最大速度還達到了三十節,完全能夠伴隨艦隊作戰。
與傳統的軍火運輸船不同,戰鬥支援艦不但為戰艦提供彈藥補給的速度更快,還有配套的火炮維修裝置,並且能夠在錨泊地為戰艦更換四百毫米艦炮之外的,所有類別的艦炮炮管,維修火炮的侍服機構。
說簡單點,快速戰鬥支援艦就是海軍戰艦的“力量倍增器”。
快速戰鬥支援艦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甚至不在艦隊之下。
以正在紅海作戰地第二艦隊(前印度洋艦隊)為例,如果沒有快速戰鬥支援艦,需要派遣三倍以上的軍火船為第二艦隊提供彈藥補給。或者每隔十五天返回亞丁或者吉布提港補充一次彈藥。另外,每艘戰艦平均每個月都需要返回港口進行一次維修,主要就是為火炮更換炮管,修理炮塔等重要部位。
因為早有準備,所以兩艘快速戰鬥支援艦攜帶的主要就是對付地面目標使用的高爆彈與半穿甲彈。另外還攜帶了大量二百毫米炮彈(當時第一艦隊只有“決心”號裝備了兩百毫米艦炮)。
在專用的彈藥補給裝置地支援下,補給工作只花了不到三個小時。
下午四點,“果敢”號與“決心”號重返戰場。
此時,日軍的炮火還擊已經相當猛烈了。對戰艦威脅最大的不是日本陸軍的火炮,而是日本海軍部署在島上的岸防炮。
一般情況下,重要海軍基地、港口與島嶼的岸防部隊都屬於海軍。因為資源匱乏,生產力有限。日本海軍無法像帝國海軍一樣,為岸防部隊設計與製造火炮,只能使用從退役戰艦上拆下來的火炮,而且多數岸防炮使用地都是戰艦上打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