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只證明了快速戰列艦對戰列巡洋艦的優勢。
在整場海戰中,特別是在“果敢”號退出戰鬥之後,三艘快速戰列艦憑藉著不輸於對手的速度,始終掌握著主動權,並且數次迫使敵艦隊採取“棄車保帥”的戰術,最終擊沉了敵三艘主力艦,而三艘“皇帝”級戰列艦自身的損失則微乎其微。
雖然戰列巡洋艦並沒有在“大東海戰”後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正是“大東海戰”讓各個海軍強國都認識到,隨著快速戰列艦的出現。戰列巡洋艦已經沒有存在地價值了。可以說,此時快速戰列艦扮演的是戰列巡洋艦“終結者”的角色。
後來,英國海軍正是根據“大東海戰”中戰列巡洋艦被快速戰列艦肆意“屠宰”的結果,放棄了對“胡德”號。以及兩艘“聲望”級戰列巡洋艦地全面改進計劃,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快速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之中。
也正是如此,“大東海戰”之後,帝國高層仍然沒有完全認清快速戰列艦的真正價值。
當時,甚至包括陳錦寬在內的眾多老一輩海軍將領仍然認為,火力與速度是戰列艦的兩項首要指標,速度慢一點沒有什麼。當然,他們也沒有完全否認快速戰列艦的價值。只是將快速戰列艦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認為快速戰列艦的任務就是頂替戰列巡洋艦,對付敵人地戰列巡洋艦與快速戰列艦。海上決戰,仍然得靠皮堅肉厚。劍利刀快的(老式)戰列艦。
結果,拿到特別經費之後,陳錦寬只批准了四艘快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不是最初確定的六艘。當時,陳錦寬傾向於採購一級速度在二十七節以下,裝備至少十二門主炮,防護能力比“皇帝”級至少提高百分之四十地戰列艦,而不是江南造船廠提交的那種速度達到三十節,只裝備九門主炮,防護僅比“皇帝”級有限提高的快速戰列艦。
“薩蘭加尼海戰”徹底的改變了快速戰列艦在帝國海軍的命運。
以當時的情況。任何一級老式戰列艦都不可能在十天之內從開普敦返回達沃灣。並且在到達的時候仍然具備強悍的戰鬥力。
顯然,速度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僅僅是戰術效能,而是“戰略效能”。
設想,如果不是擁有四艘快速戰列艦的快速戰鬥群及時返回,主力戰鬥群很有可能被聯合艦隊擊潰,到時候不但戰沉的不止四艘戰列艦,連攻打達沃港地作戰行動都將徹底失敗。最終,帝國海軍不但無法重創聯合艦隊。還將失去東南亞地區地制海權。從而難以截斷日本到澳洲的海上航線。
最終,即便帝國海軍最終擊敗了聯合艦隊。也在戰略上輸給了敵人。
可想而知,快速戰鬥群,快速戰列艦在這場關鍵海戰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緊接著,“巴西蘭海戰”再次證明了快速戰列艦的價值。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前往巴西蘭海峽攔截日本聯合艦隊的是四艘老式戰列艦,在經過“薩蘭加尼海戰”之後,恐怕都難以及時包抄到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前面去,更不可能及時堵住聯合艦隊西逃的通道,也就不可能有“巴西蘭海戰”的重大勝利。
雖然從戰略上來講,“巴西蘭海戰”只算得上是錦上添花。經過“薩蘭加尼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只剩下了四艘可用地戰列艦,就算“霧島”號在近期修復,日本海軍也只有五艘戰列艦。半年之後,帝國海軍則擁有至少八艘能夠投入戰鬥地戰列艦,如果受損的幾艘戰列艦快速修復,戰列艦地數量將達到十三艘。如此一來,日本海軍仍然處於戰略劣勢,而且差距更加明顯。但是,“巴西蘭海戰”證明了快速戰列艦在戰役行動中的價值,說白了,就是其速度對戰役產生的重大影響。
也就是說,“薩蘭加尼和巴西蘭海戰”充分的證明了快速戰列艦的戰略與戰役價值。
問題是,要想讓評估報告更有說服力,就必須加入對戰艦來說,也是海軍最為看重的戰術價值,即快速戰列艦在作戰中體現出的優勢。
作為“大東海戰”與“薩蘭加尼和巴西蘭海戰”的參與者,白佑彬很清楚,快速戰列艦的戰術價值主要就體現在“搶位”上。即在戰鬥過程中,快速戰列艦可以憑藉其速度優勢佔領更有利的位置,從而對敵人形成優勢。
不管是“大東海戰”中將日本南遣艦隊逼得走投無路,還是在“薩蘭加尼海戰”中利用速度搶先佔領日本聯合艦隊的橫向炮擊陣位,以及在“巴西蘭海戰”中利用速度快速逼近聯合艦隊。最終用標準的戰列戰術擊沉兩艘日本戰列艦。這些,全都建立在快速戰列艦地速度優勢之上。
問題是,作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