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激烈的海戰,對岸炮擊不但慢得多,而且很有規律,如同準時的鐘表一樣。雖然設在羽田與浦安的日軍岸防炮兵也進行了反擊,可是幾艘主力艦距離海岸線都超過了十五公里,而房總半島這邊的日軍岸防炮兵部隊全都轉移到了東面戰場上去。另外,日軍根本沒有想到帝國海軍艦隊這麼快就殺入了東京灣,因此根本沒有在東京灣兩岸設定重型岸防火炮的永備工事。
不急不慢的炮擊一直持續到了六點,在“果敢”號與“東海”號朝日本內務部辦公大樓打出了最後一批炮彈之後,羅清遠下達了停止炮擊,撤出戰鬥的命令。
因為首先炮擊東京港,然後再炮擊日本內閣各部門的辦公地點,而且當時又是夜間,所以這次炮擊並沒有炸死多少日本政府的官員,更沒有威脅到躲到了內陸腹地的日本首相。根據戰後從日本政府獲得的檔案,在這場炮擊中,東京只有不到一千人傷亡。
其實,當時就戰爭中將矛頭對準敵國元首,或者首腦是否是正當的戰爭行為在國際上存在很大的爭議。大部分西方國家都堅持認為,戰爭是國家間的行為,元首與首腦只是旅行國家意志的代表,因此不能算是軍人,也不是戰爭的目標。大明帝國等大部分東方國家則認為,對於挑起戰爭的一方來說,元首與首腦是推動戰爭的戰犯,即便政治家不是軍人,也應該列入戰爭目標。
無論如何,這場炮擊的目的是達到了。
聯合艦隊被殲滅,東京遭到炮擊,這足以讓生活在東京,乃至關東平原地區的日本人感到恐慌。從現在開始,帝國海軍艦隊可以自由進出東京灣,隨時有可能用炮彈將東京,以及附近城市的居民從睡夢中喚醒,或者將其送入“天照大神”的懷抱。
可以說,這場炮擊是促成日本“分裂”的導火索。
早在戰爭爆發前,就有很大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不應該與大明帝國敵對,而應該與大明帝國合作。持這種觀點的不僅僅有小澤治三郎這樣的軍人,還有政治家,商人,乃至平民。只是,在日本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近藤信竹這類的戰爭狂人。
隨著東京變為前線,日本已經從根本上輸掉了這場戰爭。
對於生活在東京的居民來說,炮擊之後,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東京,前往內地。到日本戰敗的時候,至少有一百五十萬東京市民逃往相對較安全的鄉村。另外,日本各大沿海城市都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對日本來說,這絕對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日本的工廠幾乎都集中在沿海城市!
隨著市民出逃,工廠的生產效率直線下降。最終的結果是,軍火生產能力,造船能力,工業產值直線下降。隨著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被打亂,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陷入了生活困境,並且激發了日本人的反戰情緒。
這也正是第一艦隊炮擊東京所要達到的效果。
可見,做出決定的肯定不是祖壽清,因為祖壽清也只是一名軍人,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
當然,白佑彬也不是政治家,他也只是一名軍人。
第五卷 迴天夢滅 第四十三章 … 新貌舊顏
七月二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在第14艦隊的炮火支援下,餘輝宏中將指揮的陸戰第五軍的先頭部隊成功登上了九十九里鎮南面的海灘。
以往,陸戰隊並沒有“軍”這個編制單位,其最大的作戰單位為師。
艦隊改制之後,陸戰隊也對編制體系做了調整,並且按照作戰區域設定軍一級的作戰單位。其中駐守帝國本土,以及本土島嶼的為陸戰第一軍,駐守南洋地區的為陸戰第三軍,駐守南亞地區的為陸戰第二軍,駐守非洲地區的為陸戰第四軍。這四個軍都屬於後備軍,主要任務就是駐守要地,培訓新兵,為在前線作戰的陸戰隊提供補充兵力。
按照海軍的戰區劃分,西太平洋戰區的陸戰隊統一編成陸戰第五軍,南方戰區的陸戰隊統一編成陸戰第七軍,中西戰區的陸戰隊統一編成陸戰第六軍,北大西洋戰區的陸戰隊統一編成陸戰第八軍,南大西洋戰區的陸戰隊統一編成陸戰第十軍。
因為北大西洋與南大西洋戰區沒有多少地面戰鬥,所以第八軍與第十軍只是個擺設。
當時,兵力最強的就是第五軍與第六軍,然後是第七軍。
與陸軍的“軍”不同,陸戰隊的軍級指揮單位相當於陸戰隊的戰區司令部,因此一個軍可以下轄數個,甚至數十個陸戰師。反正,只要戰場需要,軍級單位可以儘量擴大,也可以儘量縮小。比如,南大西洋的陸戰第十軍的總兵力還達不到一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