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結果是災難性的。
集中佈置在艦尾地動力系統,以及推進系統最先遭殃。當然,位於艦尾左舷方向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殃及。
最嚴重地是,艦尾左側艙室進水之後,即便向艦首右側艙室注水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即便能夠使戰艦恢復平衡,也會因為進水過多。導致戰艦沉沒。另外,主機停止運轉之後,由主機帶動的發電機也就成了擺設,而沒有發電機提供的電力。抽水機就無法工作,也就無法將海水抽出去!
當然,在戰鬥之中,戰艦失去動力就意味著滅亡。
只是,“納爾遜”號的主炮並沒有變成啞巴。即便在尾傾超過了十度,艦首幾乎被抬離水面的情況下,戰艦上的九門主炮還在發出怒吼。
這既是海軍英勇無畏的表現,同時也是“納爾遜”號垂死地掙扎。
只是。這種掙扎多少都顯得徒勞。沒有主電力供應。炮塔只能依靠備用發電機,而備用發電機的功率相當有限。無法使炮塔全速轉動,甚至無法將彈藥庫內的炮彈及時提升上來。另外,在艦體嚴重尾傾的情況下,位於首部地炮塔也難以瞄準目標。
“果敢”號上的四門主炮也在不斷的開火,不斷的將炮彈灑向“納爾遜”號。另外,“果敢”號上所有能夠指向艦首方向的副炮與速射炮也加入了戰鬥,將那些不足以擊穿“納爾遜”號的裝甲,卻能殺傷暴露在外的英國海軍官兵的炮彈打了過去。
海面上,兩頭鋼鐵巨獸支撐著傷殘地軀體,用彷彿無窮盡地炮火留下自己的印記。
英國海軍官兵是值得敬佩地,即便到了最後關頭,他們都沒有離開戰鬥崗位,沒有停止戰鬥,沒有向對手低下高貴的頭顱。
只是,在戰場上越值得敬佩的敵人,越應該消滅!
四點過五分,也就在“納爾遜”號中雷之後大概七分鐘,從“果敢”號甲炮塔一號炮射出的一枚穿甲彈撕開了“納爾遜”號B炮塔左側的主裝甲帶,一路闖過了數道裝甲隔艙,最後進入了“納爾遜”號的主彈藥艙。
劇烈的爆炸中,“納爾遜”號高高抬起的艦首從主彈藥艙處整體斷裂。
一萬多噸重的艦首砸落在海面上之後,彷彿仍然不願意就此被永遠掩埋在萬頃碧波之下,又在海面上堅持了數分鐘,然後才翹了起來,如同一副巨大的鐵棺材,也如同一個致死都在傲視敵人的勇士一般,沉到了海面之下,沉入了數千米深的海底!
被“斬首”之後,“納爾遜”號的後半截艦體也沒有立即沉沒。
直到四點二十分左右,這截長達一百二十多米的艦體才翹起了屁股,露出了滿目瘡痍的舯部,帶著數百具英國海軍官兵的遺體,以及數百名來不及逃生的英國海軍官兵,跟隨先行一步的艦首,沉入了數千米深的海底。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沉沒之前,“納爾遜”右舷尾部F2炮塔裡的副炮還在開火!
這一幕,也讓“果敢”號上的官兵肅然起敬。
數百年來,除了新近崛起的美國與日本海軍之外,真正贏得了帝國海軍尊重的就只有英國海軍。實際上,帝國海軍從來不認為日本海軍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在更多的時候,帝國海軍將日本海軍視為跳樑小醜。另外,帝國海軍也只是敬佩美國海軍,或者是以一種看待暴發戶的眼光看待美國海軍,而不是打心底尊重美國海軍。
可以說,數百年來,英國海軍既是帝國海軍的“學生”,又是唯一能夠與帝國海軍抗衡的對手。如果沒有英國海軍,歐洲就不可能擺脫帝國的控制。如果沒有英國海軍,歐洲老牌列強就不可能與帝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如果沒有英國海軍,歐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強大。
能夠贏得帝國海軍的尊重,算得上是英國海軍最大的“榮譽”吧。
就在“納爾遜”號遭到“摧殘”的時候,“羅德尼”號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四點不到,“南海”號就將交戰距離縮短到了一萬米之內,而且還在繼續逼近。此時,“羅德尼”號上的三座主炮炮塔都被打掉了,就連其左舷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南海”號的主炮一一點名。
沒有了動力,沒有了主要還擊手段,“羅德尼”號變成了一艘“靶艦”。
四點二十四分,在連續捱了至少五十枚四百毫米穿甲彈之後,“羅德尼”號的主炮彈藥艙被擊中。與“納爾遜”號一樣,大爆炸中,“羅德尼”號從距離艦首大概五分之二個艦長處斷裂。
萬幸的是,十分鐘前,“羅德尼”號的代理艦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