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半天,方應物再見到項大公子時,只覺得伊灰頭土臉萎靡不振,皮肉雖無外傷但卻好似五臟六腑都被重創過一樣。
幸災樂禍的笑了笑,方應物頗感欣慰。主動將自己手裡複習材料,也就是父親拿來的翰林文章精選給項成賢分了一半。如今距離考試就一兩天功夫,再看什麼經義典籍沒大用處了,揣摩寫作技巧才是最臨陣磨槍的辦法。
方應物手裡的翰林文章精選,說白了就是考官文章精選......仔細揣摩就可以明白眾考官的喜好,知道眼下什麼樣的文風最時髦。照葫蘆畫瓢不保證會試能中式,但卻能提高成功率。
時間一晃而過,眼看著就到了二月初八,也就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會試的前一天。會試的考試程式與鄉試基本差不多,說是雷同也不為過,只不過一個二月初九開考,一個是八月初九開考,分別稱之為春闈和秋闈。
會試也是開考當日的凌晨四更天點名入場,所以考生要提前一天晚上或者半夜三更時候趕到貢院大門外,等候點名時刻。
傍晚時分,方應物與項成賢裹著厚厚的裘襖出了門,雖然眼下號稱開春,但是春寒猶峭,又是露天度夜,不能不穿厚點。兩人還各自帶了三個隨從,每人兩個打燈籠的,一個提籃子的。
京師貢院位於城區最東端,而方家宅院在西城,距離不近,所以出門時間要早點。一路上,方應物神態悠閒,不停地找項大公子閒聊。但是項成賢卻神情僵硬,明顯心不在焉。
方應物奇道:“你不是不在乎本次春闈麼?怎的如此緊張不安?”
項成賢哭喪著臉答道:“我那叔父說了,如果這次我不能上皇榜,那就讓我跟著他上任去,他要親自督導我讀書。如今為之奈何?”
方應物拍了拍項大公子的肩膀,“人死卵朝天不死萬萬年,願君多保重。”
兩人說話間,一個時辰後走到了東城。隨著距離貢院越來越近,人流漸漸多了起來。雖是夜晚,但人手一燈籠,星星點點的火光匯聚起來,也照的街道光亮如晝。
這光景讓方應物感到很眼熟,記得上次參加鄉試時候。場面也是如此。
不過仍有不同之處,上次鄉試時,街上考生大都神情緊張。高聲笑談者很少,貢院外青雲街彷彿很沉默;而這次考生卻很放得開,貢院外人聲鼎沸,像是開了鍋似的,要不是方應物知道這裡是貢院,還以為來到了菜市場。
到京城趕考參加會試的考生都是舉人身份,那已經是萬中選一,算得上功成名就了,該有的特權也全都有了。即便不中進士,回了家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縉紳。所以考生壓力自然比鄉試時小得多,從項成賢身上就能看出幾分端倪。
在路上還緊張的項成賢到了貢院外。受到熱鬧環境感染,頓時也放下了煩惱,東張西望起來。
環境十分嘈雜,天南地北各種方言匯入耳中,有的能聽懂,有的根本聽不懂。在貢院外候考的舉子也大都分地方扎堆。同一地區鄉友自然湊在一起。
“那邊!”項成賢忽然指著不遠處牆角處叫道。方應物順著項成賢的手指望過去,看到一群人,裡面隱隱約約有幾個面熟的,想來是一個浙江同鄉群了。
於是方應物便和項成賢走了過去,近了才發現,這群人裡面熟人還真不少。鄉試同年解元李旻、第二王陽明他爹也就是王華都在,同縣的吳綽吳公子也在,還有其他幾個鄉試同年。此外那些不認識的大概就是往屆舉子了,沒見過自然不認識。
項成賢高聲打著招呼:“諸君來的早,我與方賢弟倒是來遲了!”人群有人答道:“我們住得近,自然來的方便!”
看著項成賢嫻熟的與別人打著招呼,方應物感到自己好像有點遊離於外了,彷彿與別人格格不入似的,不由得暗生幾分警醒。
其他人大都是住在東城旅店客舍,常常扎堆居住,彼此之間往來交遊密切。而自己比較特殊,在京城也有家住,如此與這些同年、同鄉便有所疏遠,交際也就少了。
一時間不知道這是不是好事,但方應物卻想起上輩子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任何時候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啊。
正當方應物胡思亂想時,卻有人主動找他攀談。正發愁自己太生疏的方應物連忙熱情應對,有問必答,這態度又引得其他人加入了。
一個兩個三個......不知不覺,圍繞方應物又形成了一個談話圈子。成為中心人物的方應物一開始還莫名其妙,只覺自己的人格魅力簡直爆表。但很快又想起另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富在深山有遠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