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功底一般般,但勝在思路開闊,此時筆走龍蛇文不加點,看在監臨官員眼中,自然又暗暗得到一個才思敏捷的評價。
寫了三四千字,方應物感覺差不多了,便收了尾,然後起身走下丹墀交卷去。
收卷官在東角門這裡,方應物交了卷出東角門,就算是離開考場,至於下面的程式就與他無關了。
此時十幾位讀卷官都在左順門裡的東閣,所有試卷都要先送到這裡。當著方應物的面,收卷官彌封試卷,蓋上關防,然後就拿著試卷朝左順門行去。
方應物望著收卷官的背影,愕然片刻。這殿試果然極度的、非常的、特別的不規範,不過他喜歡!
這其中當然有潛規則了......沒錯,試卷的確是彌封糊名,理論上送到東閣後,看不出是誰的試卷。但收卷官親自拿著方應物的試卷到東閣去,難道他沒長嘴麼?難道他不會用嘴巴告訴別人這份試卷是誰人的麼?
會試名次靠前的人和關係戶都會享受這種待遇,不用驚訝。這就是殿試的規矩,告到皇帝老子那裡也沒用。
科舉最終名次分一二三甲,在理論上是這麼產生的——殿試試卷由十幾個讀卷官看過後,每人都會劃出等次符號。
一張試卷得到的頭等評價越多,當然名次也就越高。若一大半人給某試卷畫了四五等,那此試卷必定是三甲了。
在實際操作中,試卷都由閣老先看過,並先評價過,然後才讓其他讀卷官傳閱。所以你懂得......這就是傳說中的“定調子”,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當然絕大部分閣老就算提挈自己人,也會講究體面的。吃相不會太難看,不會一定要幫自己人弄個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甚至還會故意反其道為之,以示公正無私。
除非是極個別的奇葩,每每說到此處就不得不點名張居正。沒有吃相比他更難看的閣老了。
不過讀卷官終究是讀卷官。不是閱卷官,他們不能直接決定三鼎甲,這是天子的最高權力。
但天子也沒工夫把三百份試卷都仔細閱讀,所以每次都由讀卷官選出前十名呈進御覽,然後由天子在這小範圍內親筆點出前三。也就是說,試卷進不了這十名裡,就徹底和三鼎甲無緣了。
在成化十七年這次殿試,三百份試卷都已經送到東閣,眾讀卷官圈圈叉叉的評價完畢後,已經是深夜凌晨了。
此時東閣裡火燭高照。卻有兩位大佬臉紅脖子粗的對峙著,場面僵持不下,旁邊十幾人饒有興趣的各看各的熱鬧。那二人所爭執的,就是要呈獻給天子的十份試卷中最後一個名額。
屋裡十幾個人都是執政階層的核心官員,不是閣老就是尚書,沒有什麼外人,故而可以大家不顧體面,很放得開。該吵架的吵架,該起鬨的起鬨,對他們來說,這是難得的消遣時刻。
據某野史記載,對峙的兩個人都是內閣大學士,都姓劉,姑且稱之為謹身公和文淵公。其時二公各執一卷,互相攻訐不已。
謹身公:“祐之你好不要麵皮,不愧是人稱棉花!誰不知那是貴府東床的試卷?你當真不肯避嫌麼!”
文淵公:“叔溫慎言,此人眼下並非吾婿!何況古人云,舉賢不避親,好就是好,無需多言!”
謹身公:“雖然兩張試卷都是八個圈(注:一等),看似平手。但除此之外,你手裡那張試卷卻多一個叉(注:五等),這就等若低半頭!”
文淵公:“你簡直笑掉天下人大牙,誰不知道這個叉是你公報私仇畫的?在此時豈能作數?真要避嫌,就該將你畫出的等次抹去!”
謹身公揮了揮手裡試卷:“吾手中卷,人名吉利,正應了大禮喜慶!”
文淵公大笑三聲,亦揮了揮手裡試卷,“吾舉薦之人,稱得上相貌俊逸、儀表出眾,足以壯朝廷觀瞻!
你手裡那人我也見過,尊容說其貌不揚都是輕的,讓這樣的人出列,只怕天下人都以為我朝無人!所以就不要獻醜了!”
至此謹身公啞口無言,實在無話可說,只好頹然敗退。
事後方應物聽到這個事情,頓時哭笑不得,他真沒想到,自己科舉還有靠臉的時候,憑著長相英俊才擠進了最終十人名單裡。
排名次要考慮長相、姓名,聽起來像是笑話,但放在這個時代卻不是笑話。如果不考慮關係戶,閣老在做選擇時經常會打聽長相,專揀那相貌堂堂的人呈獻上去。
畢竟這十個人裡要出狀元的,那可是萬方關注、天下矚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