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3 / 4)

小說:江山國色 作者:竹水冷

“回稟陛下,某是屯衛軍步弓手。”

李淵問道:“弓手?可以開幾石弓?”

那弓手道:“差不多兩石!”

李淵臉色變了下來道:“兩石?”

那弓手當下噗通一聲跪在地上道:“回稟陛下,確實是兩石。”

“取兩石弓來給此人,讓他在校場上射之!”

“諾。”

當下就有唐軍侍衛將弓取給這名趙軍弓手。這名趙軍弓手嚇得不行,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唐軍侍衛恐嚇道:“射不中,就砍你腦袋。”

聽了這話,這趙軍弓手這才明白,當下手持弓對著校場上五十步外的靶子,連射三矢,竟是皆中靶心。

一旁旁觀唐軍將領都是神色肅然,李淵上前道:“你平日也是射得如此的?”

那趙軍弓手道:“是的,不過某平日練得都是七十步外的靶子,三矢能中兩矢!這五十步的靶子,簡單多了。”

“你夥中如你這般弓手有幾人?”

“比某射得好的,有三五個吧!”

“他們都用兩石弓?”

“是啊,某的夥長還用三石弓呢。”

李淵對一旁裴寂道:“區區一名普通趙軍弓手,竟是堪比我北衙禁軍的精銳,恐怕有的將領都不如他吧。”

那名士卒聽李淵誇他,當下害怕之情去了一點,露出幾分得意,竟主動說起話來道:“陛下,某從軍三年,每日不需幹其他事,不是打熬氣力,就是在靶場射箭,才有這功夫的。”

“放肆,叫你說話了嗎?”一旁侍衛一聲怒喝。

這名士卒當下又嚇得將頭埋在地上,李淵擺了擺手道:“不要嚇他,此人說的話,大為有用。”

ps:本書字數破兩百萬了,好感慨啊,寫得最長一本書了,在馬上完本前,大家再投下推薦票吧,頂到八萬推薦票吧!幸福拜謝各位書友一直的支援了。(未完待續。。)

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

洛陽宮裡。

李重九正審視著薛萬述呈上的奏摺,向薛萬述問道:“你這份奏摺得到的訊息確實詳實無誤嗎?”

薛萬述當下十分有自信地對李重九道:“回稟陛下,這訊息是我們在長安的三家傾向我軍的糧商給的,還有風聞司的曹紋也是確認過的。”

李重九又認真看了一遍奏摺道:“既然如此,這份奏摺對我們十分有意義。”

薛萬述垂下頭道:“是的,陛下,李淵這一次動用京師常平倉,用給李唐北路大軍補糧,常平倉內已是空了一半。另外從報告來看,今年關中歉收已是基本可以確定,關中有二十三個縣縣令向中書省上奏章,說無法交納平時一半的稅賦。李淵發文申斥,其奏摺已被我們細作抄錄了一份。”

“另外據風聞司的人調查,因為唐人不喜歡食麥,故而李淵開國之後,雖是大力鼓勵民間耕戰,但沒有像我們大趙這般,在民間大力推廣小麥,以獲得春秋兩季收穫。李唐田間種植是多數仍是粟,梁,小麥只是部分,所以今年關中本就是災情,加上粟米歉收導致在民間糧價大幅上升。”

李重九心底有數,粟米在這個時候仍是主流種植產品,不過粟米的缺點在於不僅不耐寒,而且產量低。這產量低是和小麥相較的,粟米的產量實低得可憐,古代關中百姓一般是不種小麥的,到了西漢時董仲舒曾上表勸漢武帝廣泛種植小麥,關中百姓這才稍微種植一些小麥。

不過關中人還是喜歡種植粟米。原因無他,就是愛吃兩個字。在當時人眼底。高粱為上食,粟米為中食。而小麥以及其他糧食也是下等食物,統一都稱為雜糧。李淵在這一點上,也表現的愛憎分明,唐律上就寫,徵稅以粟米為主,而粟米不足,則以雜糧輔之。

歷史上小麥是到唐中後期大幅推行,那時候才改為兩稅法,朝廷允許徵收小麥作為田賦。

而趙國就不一樣。李重九就走在時代的前一步,在懷荒,御夷二鎮時,就大力推廣春冬小麥的種植,當地的高句麗,契丹軍戶努力開墾麥田種植。

而今年,李重九就準備聽取林當鋒,姬川的意見,鼓勵河北。山東的百姓採用大豆,小麥輪作的方式種田,朝廷願意以市價七成的價格,供給百姓麥種。至於新佔據的江淮和長江流域一地。李重九的中書省也在商議,要用何種優惠方式推廣當地百姓,進行稻麥二熟複種。而此事也是勢在必行。

這一點上李重九與中書省的官員看法十分一致,民以食為天。雖說趙國有洛口倉,黎陽倉。源源不絕的軍糧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