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聖旨的形式下達。
雖說李重九並非獨斷專行之人,現在也並非開國之初時,但是李重九一條條政令下達時,趙國的群臣並沒有多少質疑,有數的諍臣如魏徵,姬川等人已是越來越少在大殿上諫言,就算反對,見李重九堅持後都不敢再勸。
其餘世家子弟,大趙老臣,甚至太平宰相溫彥博,就更少了。
並非是他們不敢出聲,而是李重九眼下功勳太大,自剿平突厥,開創這曠世武功之後。李重九眼下的威望無人可及,一言即出即是金科律例,很少人會質疑。
大臣們總擔心,李重九皇權過重,會不會如重蹈當年楊廣之覆轍。但事實上,大趙皇權越重,在各方面的戰事上卻都是無往不利。
從開國之處,一直執行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加上李重九個人威信,在這之下的大趙的皇權無比強大。
在強大皇權之下,無論是崖岸自高,看不起諸門的河北士族,與河北士族地緣不同的河東士族,前朝朝廷舊吏,新晉的寒門官吏,掌握大量商業資源,資訊的商閥官吏,甚至與漢人一直不和睦的草原胡族,他們內部的矛盾都被壓制下來了。
彼此間相互傾軋降低至最低,而在皇權之下,所有人都是擰成一處,長此以往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新的利益集團就會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潛規則就會實行。
但在這之前,只有強大皇權之下,才能維繫了大趙帝國間各個不同派系。這一點李重九還是比較羨慕李淵,因為他只要處理好關隴集團一方面的關係即可。
政令一條條的頒佈,隨意的幾個字,就可以改變幾千,上萬人,十幾萬人一生的命運。
眾人都已十習以為常,這個遼闊的大趙帝國,由這大殿主宰著一切。
晚上燈火已燃,官員已是散去了大半,但仍有十幾個官吏,在李重九面前稟告事情。
而在殿下中書省的值事官員,隨時將一封又一封的戰報,從外面送入。殿外再度有排起了隊伍,官吏們拿著手中的奏摺,等候著接見李重九。
這也是李重九的決定,自大戰開始後,他剝奪了中書省票擬的權力,凡事有關於戰況的一切訊息,事無大小,皆呈至自己面前,親自批改。
這樣之下,中書省官吏的工作量增大了十倍,而李重九工作量也是大為提升,不過工作到現在李重九依舊精神百倍,令人不由不佩服,這位大趙天子充沛的精力,也只有這樣的人物,才能日理萬機,將整個國家的事情,處理的井井有條。(未完待續……)
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
多謝書友提醒,上文乙支文德改為淵蓋蘇文。
遼東城對於漢人而言,這是一個傷心之地。當年楊廣徵高句麗時,三十萬大軍亦無可奈何的城池。城池下隋軍屍骨壘壘,至今猶有高句麗人用大隋將士頭顱所建京觀存在。
現在遼東城,再度處於漢軍的團團包圍之下。
城下各種攻城塔,土臺,高牆正在修築著,周洲率領三萬趙軍將遼東城團團包圍著。
這三萬趙軍有漢軍士卒不過三五千人馬,其餘多是南附契丹,漢化丁零,遼西靺鞨,以及內附靺鞨各部人馬。
這多年來的征戰,這些依附於趙國的各部人馬,早已是習慣了協同趙軍的作戰方式。除了武器相對於趙軍而言簡陋許多,從軍主,統軍,幢主等各級配置,以及作戰方式而言,都與趙軍無二。
現在周洲麾下遼東郡郡兵兵力雖遠遠不如當初攻遼的三十萬隋軍,但是這些人都是久在遼東與高句麗作戰的,經驗豐富。何況淵蓋蘇文這一次殺回平壤,帶走了大量順奴部精銳戰士,使得高句麗東部的遼東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一片陷入兵力空虛。
所以今日遼東城已是陷入兵力空虛的境地,眼下只有淵蓋蘇文的弟弟,淵淨土率領一萬人馬,駐守在遼東城內。
儘管如此,面對遼東堅城,周洲依舊不敢怠慢,將遼東城重重圍困,待打造好攻城武器後再行攻城。趙軍最新式的武器火油彈,八梢砲。陳列於城下。
攻城之勢,一觸即發。
在另一方。消奴部將將兵力,都分佈於遼東城。以及附近千里長城上時,在北面郭孝恪,突地稽率領松漠都護府的人馬,從北殺來,直逼迫高句麗陪都國內城。
國內城在鴨綠江附近,原先是漢遼東四郡中漢人所築的縣城,後來高**建立高句麗,於是建都於此,此後雖是高句麗數度遷都。但一直是高句麗重鎮所在。
現在郭孝恪將步卒盡數留在哈達嶺以南,自己率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