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1 / 4)

小說:江山國色 作者:竹水冷

按照李重九定下的體制,以後五品官員以上任免平調升遷,需中書省,尚書省,御史臺一併議定後,交李重九御批後,才能生效。

但眼下尚書省,中書省官員都未任命下來,實際上也是李重九一人說得算。

首先是中書省,中書省設中書令一人,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總領百揆,蓋佐趙王而執大政,定為正二品。

中書令由原幽州刺史府長史,太原祁縣的溫彥博擔任。

中書令之下,設中書侍郎二人,為中書省佐貳官,輔佐中書令,處理政令議事,定為正三品。

中書侍郎分別由原幽州刺史府從事郎中,關隴人姬川,刺史府軍諮祭酒,河東汾陰薛萬述擔任。

中書侍郎下。設中書舍人六人,凡詔旨敕制皆由其所出。定為正五品。

凡中書舍人要麼是文采斐然,要麼就是智謀過人。河東郡蒲坂人張玄素,趙何然之子趙欣等六人擔任。

中書省就等於李重九的小內閣,票擬公文之事,由中書令,中書侍郎三人議定。

中書省之下,還有主書,主事,令史,書令史。傳制等近百官吏,不一一累述。

中書省拔上後,原第一的尚書省退為次。

尚書省不設尚書令,而設尚書左右僕射二人,總判省事,督其下各司行事。尚書左僕射,轄吏部,兵部,禮部。尚書右僕射,管轄戶部,刑部,工部。定為從二品。

尚書左僕射。為原幽州刺史府司馬,河東郡河東人陳孝意。

尚書右僕射,為太原郡祁縣人王珪。

政令一出。中書省,尚書省。三位長官,堪稱趙國的三位宰輔。皆已是定下。

溫彥博,陳孝意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並不奇怪,但王珪從刺史府的記室參軍,火速提拔為尚書省右僕射,卻是點令官場之人出乎意料了。

但明眼人卻早有預料,兩個月前齊王楊暕娶太原王氏之女為齊王妃。

自此中山李氏,弘農楊氏,太原王氏,三家姻親已成,李楊王三家已為一體,而王珪在此時升任尚書省右僕射,絲毫也不奇怪。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之事,就是這一次三位宰輔,都是山西人,溫彥博,王珪更是李重九的太原老鄉。眾人私下揣測,這或許也是李重九將國號定位趙的原因之一。

尚書省兩位僕射定下之後,各自屬下各配丞,郎中,主事,令史,獨立一署,以管轄各自麾下的三部十二司。

在大隋時,尚書省六部尚書與尚書左右僕射合稱八座,可謂位高權重。

六部尚書雖定為從三品,但所司之事,皆是事關重大,特別是六部之首吏部,雅稱大冢宰,司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實際上權力之重,令人側目,按道理上就是文官僅次於,三位宰輔第四號人物。

不過李重九為了權制吏部尚書的權力,由尚書左僕射陳孝意,親自監督吏部,正五品以上官吏由中書省,尚書省一併議定,由李重九同意方可,而從五品至正七品,由陳孝意與吏部尚書,吏部四司郎中議定,而從七品與從七品以下才由吏部自己議定。

如此安排後,吏部權力大減,最後由原遼西郡郡守楊林甫赴任。

禮部主禮儀,祭享,郡試,縣試等政令,設禮部尚書一人,由原涿郡郡長史,涿郡薊縣高徐道擔任。

戶部總管各郡田戶、錢穀之政令,設戶部尚書一人,由山西絳郡林當鋒任戶部尚書。

工部尚書,主各郡工匠,建築之政令,設工部尚書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主薄,涿郡薊縣趙何然擔任。

刑部尚書,主各郡刑法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設刑部尚書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記室薛萬淑擔任。

門下省,廢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只設六名諫議大夫,負責稽核中書省六部的公文,定為正五品,由涿郡薊縣人盧齊卿等六人擔當。

御史臺,設御史臺大夫一人,凡百官有不合之處,皆可以彈劾,定為從三品,由原涿郡縣丞,幽州范陽的盧承慶擔當。

御史臺下設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徐世績之父徐蓋任侍御史,正六品。

國子監,設國子監祭酒一名,由周旭擔任,從四品。

涿郡,因為李重九定王都於涿郡薊縣,故而涿郡就相當於王畿之地。

李重九將涿郡改稱為涿郡府,薊縣改稱幽京,魏徵任涿郡府牧守,從二品。

涿郡府除了涿郡外,還節制安樂郡,漁陽,上谷三郡。

而將太原郡亦升格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