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的軍事會議上,督帥劉宗敏提到了廣渠門城垛全部被紅夷大炮轟塌的事情。
李巖立刻從戰略角度捕捉到了大順軍的制勝點。
“陛下,若我軍大量增派弓手和弩手至廣渠門外。
廣渠門城頭的守軍必被我軍壓制。
究其原因是廣渠門城頭牆垛俱已不在,守軍無法有效控制傷亡。
我軍兵多,明軍兵少。
一直這樣對射下去先被耗死的必然是明軍。
如若守軍龜縮避戰我軍便可出動大量炮灰刨牆炸牆。
至此,明軍於戰略上陷入兩難之境地矣!”
李巖給李自成出的是一個陽謀。
這個陽謀有正反兩個面。
從正面來說,廣渠門的明軍失去了城垛的保護。
如果大順軍這邊派遣大量的弓箭手和弩手與城頭的明軍對射。
那麼雙方的戰損比可能拉近至一比二左右。
每倒下去兩個順軍士兵就會賠上一個明軍士兵。
順軍兵多,明軍兵少。
一直這樣耗下去用不了幾天明軍就扛不住了。
從反面來說,如果明軍龜縮在低矮的女牆下面不冒頭。
那麼順軍這邊的選擇就很多了。
他們可以派炮灰去牆根盜洞,然後放炸藥炸塌城牆。
也可以派遣精銳之士攀爬雲梯登城作戰。
本來順軍的雲梯是不夠用的。
但是如果明軍龜縮不出的話二十架雲梯差不多就夠用了。
這點家當順軍還是有的。
這要是按照李巖的想法去搞,估計用不了五天明軍就得崩潰。
但是李巖的陽謀也有不足之處。
那就是弓弩手對射只適合在白天進行。
晚上視野不加太過浪費箭矢莫不如休戰。
這樣一來戰線就拉長了,可能要對射到初五或初六才能射出個結果。
然而,李巖的想法註定得不到大順朝文臣武將的支援。
他們不要初五、初六入城。
今天是大年初一,他們就想今天晚上入城。
這次率先跳出來反對李巖的是國師宋獻策。
“參政此言差矣!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劉芳亮將軍率兵猛攻一晝夜,城內明軍疲態盡顯。
此時不破城更待何時?
參政所說的隔著城牆互相消耗純屬無稽之談。
將那廣渠門城牆炸掉再相互消耗豈不是對我們更為有利?”
宋獻策的觀點是這樣的:
李巖,你讓大順軍弓弩手隔著城牆跟明軍對射純屬脫了褲子放屁。
有那個閒工夫咱直接把城牆炸瞭然後拿長槍去戳明軍不是更爽嗎?
“國師言之有理!”
“隔著城牆作戰確實不妥!”
“還是早入城為妙!”
“唉!”李岩心中無奈,只得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宋獻策的言論看上去很對,其實是偽邏輯。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宋獻策的發言是建立在城牆能被炸燬的情況下。
李巖就很想問一句:那城牆你炸燬了嗎?
宋獻策可能會反駁:今天晚上不就炸燬了嘛!
李巖:你也太想當然了!
然而,令人無奈的是宋獻策的說法就是有市場。
大順文武百官就是主觀地認為今天晚上炸掉廣渠門的城牆跟玩似的。
看著強行給自己降智的文武百官,李巖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李自成身上。
“陛下,凡事都要兩手準備。
臣自然希望今夜劉芳亮將軍炸城成功。
可一旦炸成之計失敗我軍也要有預案不是嗎?”
“這……”李巖的言論讓李自成甚是不喜。
李自成:廣渠門城牆上已經被掏出了九個大洞,怎麼可能炸城失敗呢?
七十萬大順軍裡面最想進北京城的那個人就是李自成。
他在保定城的登基儀式辦得甚是潦草。
因此,李自成高等著去北京城裡重新辦一次登基大典呢。
他已經想好了,這次的登基大典一定要辦得高階大氣上檔次。
改朝換代啊,他李自成不要逼格的嗎?
“軍師恐怕是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