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戰到達乾清宮時,正有三位朝中重臣極力勸諫崇禎立刻關閉內城城門。
這三人分別是:
定國公徐允禎
禮部侍郎魏藻德
工部侍郎葉初春
此時的崇禎已經被說動了,因為史可法不在他的身邊。
史可法正在內城和外城相連的三座城門處組織民眾撤往內城。
有史可法帶兵進行組織和動員,外城民眾會以最高的效率井然有序地撤入內城。
否則一旦發生大規模擁擠和踩踏事件,估計沒幾個人能進得了內城。
也就是說史可法並沒有如沈戰想象的那樣跟大臣們在皇宮裡扯犢子。
崇禎為什麼會被說動,因為徐允禎、魏藻德、葉初春三人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徐允禎的說辭是:“陛下,賤民的性命不值得珍惜。
如果因為放外城賤民入內城而耽誤了關城門的時間。
那麼內城恐有被流賊直接攻破之危險。
再說了,放幾十萬賤民入內城除了消耗糧食也沒什麼實際作用!”
崇禎一聽對啊,外城有六十多萬平民。
這要是全部放入內城還不是得皇家糧倉供他們吃飯嘛。
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少放一些進來,或者乾脆不放。
不過呢,因為崇禎始終有一顆做明君的雄心,所以他有點猶豫要不要放棄外城的老百姓。
這時禮部侍郎魏藻德站出來補了一刀。
他的說辭是:“陛下,史可法下令外城民眾放棄糧食輜重空手入內城。
屆時內城糧食緊張必然要實施糧食管控。
一旦八十多萬民眾因糧食不足的問題發生民變。
臣恐皇城會被暴民沖垮。
屆時我大明必亡於這些暴民之手!”
崇禎一聽有道理啊!
八十多萬民眾聚集在內城,朝廷勉強能保他們不死就不錯了。
天天吃飽吃好那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有心人煽風點火必生禍端。
沖垮皇宮的說法有點過頭了,一萬勇衛營將士也不是吃素的。
問題是這些暴民去衝擊內城的糧倉崇禎也受不了啊。
那些糧食按照計劃能吃到二月初四。
要是全讓暴民們給禍害了,這大明京師可就沒法守了。
事情發展到這裡,耳朵根子發軟的崇禎已經傾向於儘早關閉內城的所有城門了。
幸好他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黃得功手裡的五萬大軍和外城城牆上的一萬多守軍。
老百姓崇禎可以不要,這些戰兵他必須得要。
所以崇禎內心的真實想法是讓黃得功帶著大軍往內城逃。
一旦黃得功的大軍入了內城,那就立刻關閉城門。
工部侍郎葉初春因貪生怕死的緣故極力主張早關城門。
他的說辭是:“陛下,內城居住的皆為我大明的達官貴人。
身份差一點的也是鉅富商賈。
平民的數量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為前面這些人服務的。
若是驟然放五六十萬平民入內城。
那麼光是住宿問題就能把工部給拖垮。
第一,工部沒有足夠的物料和人手給湧進來的平民蓋臨時居住點。
第二,若是平民們有組織地衝擊官員和富商府邸。
那麼我大明內城不戰自亂。
請問到時候官兵是先鎮壓城內的暴亂,還是先上城牆禦敵。
攘外必先安內,因此臣建議為了內部的穩定拒絕外城的平民入內城!”
崇禎一聽有道理啊!
這他喵的冬冷寒天的,把幾十萬百姓放入內城卻不給他們提供住處。
這些眼看著就要被凍死的百姓不鬧事才怪呢!
幾十萬人參與打砸搶,強佔官員和富商的府邸。
那種景象崇禎光是想想就覺得恐怖。
不行,朕不能因心軟而釀下大禍。
到這裡崇禎基本上下定了關閉內城城門的決心。
正當他準備派太監給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的守城將領傳旨時,沈戰及時趕到。
崇禎一看到沈戰頓時感覺有了主心骨。
“沈愛卿,你來得正好。
大臣們多有建議朕及時關閉內城城門者。
朕覺得眾愛卿說得甚是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