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戰殺了多鐸一個精銳牛錄。
多鐸叫囂著要殺掉三百萬漢人給自己的勇士陪葬。
這個數字有點誇張了,但清軍全力去執行的話殺掉百萬漢人還是有可能的。
滿清高層無一人反對多鐸欲殺漢人洩憤的想法。
在他們看來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明朝軟弱無能,崇禎又菜又愛玩。
打出自信的清軍早已視億萬漢人為豬狗,為殖民的物件。
豬狗反咬了主人一口,難道不應該殺上一批以示懲戒嗎?
在多爾袞王帳裡開會的人基本上都是這個思路。
多爾袞用手拄著下巴一言不發,任由弟弟多鐸在那裡叫囂。
他考慮的是戰略層面的問題。
此次出兵是兵分兩路還是集中一路?
山西戰場是否要放棄掉?
這一次要出多少兵,出兵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當把這些事情想得差不多之後多爾袞才開口說話。
“山西戰場必須放棄掉。
沒有晉商八大家負責後勤我大軍無以為繼。
在他國土地上作戰我八旗軍冒不起這個險!”
多爾袞既已開口,多鐸也不再堅持。
多鐸不是軍事白痴,他自然知道千里運糧的負擔。
那不是家底薄弱的滿清能承受得起的。
多鐸:“那就從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關入關。
然後從冷口關返回關外。
這次一定要把北直隸、山東跟河南全部劫掠一空!”
燕山山脈是京師北面的天然屏障。
它很好地阻擋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鐵騎。
但是在漫長的燕山山脈中還是有三條狹長的穀道直通大明京師。
這三條穀道分別是平岡道、盧龍道和無終道。
假如明朝不對這三條穀道進行重點防禦。
那麼天然屏障燕山山脈便會成為一個笑話。
因此,歷代中原王朝前赴後繼在這三條穀道處分別修建了三座關隘。
堵在平岡道上的是古北口。
堵在盧龍道上的是喜峰口。
堵在無終道上的是冷口關。
清軍若想跨越燕山山脈上的長城防線。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攻破這三座關口中的任意一座。
本來這是很難實現的,畢竟這三座關口都十分險峻。
然而歷史上清軍卻先後三次從這三座關口入關劫掠。
究其原因還是在人。
明朝的邊軍欠餉嚴重,兵額多有不足,士氣低下。
硬體方面,明軍的刀槍、盔甲、弓弩箭矢皆供應不足。
反觀清軍這邊,以紅夷大炮為主的炮兵部隊已形成規模。
每次攻打關口時清軍都會以數十門大炮猛轟城牆。
將城牆轟開一個口子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悍勇的八旗兵不是明軍能夠抵擋的。
即使轟不開城牆也無所謂。
在炮火的壓制下城頭的明軍不敢露頭。
清軍這邊就可以派出漢人士兵去撬磚刨牆。
等在城牆上掏出大洞後清軍就可以放入大量火藥炸牆。
這一招跟李自成流民軍的套路很像。
沒錯,清軍就是跟李自成學的。
無論如何,面對破敗不堪的明軍,清軍總是有辦法破關而入就對了。
多鐸同時提到了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關。
他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清軍兵分三路同時攻擊這三個關口。
只要其中一個關口被攻破,那麼大軍就會集體轉道從該關口湧入大明腹地。
到時候戰爭形態就會從攻堅變成平原上的野戰。
論野戰,清軍就不把明軍當人看。
多爾袞對自己的漢人軍師範文程信任有加,後者也確實有兩把刷子。
多爾袞開口問道:“軍師,那沈戰搶到了鉅額的金銀和糧食。
明廷在錢糧方面大有好轉。
此次我軍南下入關會不會遇到阻礙?”
多爾袞的擔心很有必要。
之前每次清軍入關都是趕上崇禎皇帝窮得揭不開鍋。
農民軍和清軍同時禍害大明,所以大明總是沒有還手之力。
現在李自成被滅了,崇禎小兒手裡有錢有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