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二年四月。
陸遠帶著一萬精銳騎兵,以及四萬後勤部隊,從洛陽回到了長安城中。
帶大軍進入長安之後,陸遠沒有任何徵兆,便直接將宮中禁軍和長安守備軍中實權人物全部調離。
一萬精銳直接一部分轉化為禁軍,原有的禁軍部隊被大亂,精銳部隊接管了先前的禁軍部隊。
守備軍那邊也是一樣,在實權人物被調走後,軍隊也是全部被大亂,精銳介入,直接接管。
這次軍事調動完成的很迅速,僅僅一天不到的時間內。
而與此同時,在潼關、武關、蕭關、大散關,這關中的四處險要關隘。
另外的一萬精銳也帶著陸遠的聖旨前去接手了。
在精銳接手了禁軍和守備軍,以及控制了關中四隘後,整個長安,乃至是整個大隋,都彷彿在此時籠罩上了一層陰影。
關隴各世家在長安的代表,此時也是有些惶恐的呆在家中,嚴守著各自家族的子弟,生怕他們這會出去惹事,惹到了陸遠。
同時也紛紛給各自家族去信,讓家族之中先按兵不動,這時候第一個跳出來的,一定是會被皇帝重點照顧的。
關隴世家實力是強,但以一家一姓面對皇家,那大家都沒有底氣。
另外陸遠的動作雖然大,但是對於各世家卻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
楊堅的時候,對各個世家就有防備,這宮中禁軍,長安的守備,在楊堅時期,就沒有讓各世家插手太多。
雖說這一年來,陸遠不在長安,他們各個世家藉此機會安插了一些人手到這兩處。
可安插的時間不長,基本還沒有掌握什麼實權,被換了也就換了,無傷大雅。
所以此時的世家基本上都在觀望中。
想要看看陸遠這次到底想要幹什麼。
四月中旬,陸遠在完全控制了長安,並掌握了關中四隘後。
終於是召開了一場朝會。
“今日尋眾卿前來,乃是為商議大隋之弊,以及改制之法。
眾卿,暢所欲言吧。”
陸遠看著下方一眾朝臣開口道。
一眾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卻沒有一人發言。
皇帝都已經把長安軍隊全換了,關中四隘也被控制,這不是擺明了已經有了想法嘛,而且大機率是對付關隴世家的。
這個時候讓大家來商議大隋之弊?
說對了,那就是得罪關隴世家,說錯了就是得罪皇帝,朝廷上的官員又不傻,怎麼可能當著出頭鳥?
“諸位都沒有要說的嗎?
那朕來說,大隋弊端,在關隴世家,在開府之權。
朕知道,爾等世家昔日追隨太祖,為我大隋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然時移世易,如今天下已定,四海歸一,軍權之制,當順應時勢而變。
朕也不想做的太難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朕還做不出來。
朕承諾,爾等世家勳貴,若能順應此變,朝廷必不負爾等,仍將以尊崇之禮相待,榮華富貴,亦不稍減。
此大隋弊端之一也。
除了軍權,還有隱戶之事,爾等名下,隱匿諸多人口。
此等隱戶,遊離於國家戶籍之外,不納賦稅,不服徭役。
國家之興盛,在於民力;國家之賦稅,源於百姓。
這些隱戶,本應是我大隋之根基,如今卻被爾等隱匿,致使國家賦稅流失,徭役不均。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民何以安?
此大隋弊端之二也。
最後,你看看你們,一個個在朝廷之上互為同僚,出了這朝堂,誰是誰的叔父,誰是誰的翁婿,誰又是誰的弟子?
一個個都是千絲萬縷的關聯著。
偌大一個朝堂,不是親戚就是親家,或是師長學生,一人為惡,百人包庇。
即日起,大興學府。
分以四等學府,村鎮學堂為小學,各縣學堂為中學,各郡學堂為高中,另在長安,洛陽建造大學。
小學為六年制,則優入中學,中學三年,擇優入高中,高中三年,擇優入大學,大學四年,擇優入仕。
凡入中學者,朝廷包食宿,每年發放夏衣一套,冬衣一套。
朕這邊已經擬好教材,你們世家子弟多數識字,下月便來長安入學,學完教材之後,就出去教學吧。
學府之事,五年之內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