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始二年初秋。
因匈奴曾經有幾次在大漢邊境襲擾。
(這個襲擾指的是在打烏桓之前,匈奴的襲擾,也就是元鳳三年的時候。距本始二年有五年的時間了。)
又因匈奴連年進犯烏孫,甚至脅迫烏孫交出大漢公主。
於是,大漢出兵十五萬。
以田廣明率騎兵四萬餘人,從西河出塞;
範明友率騎兵三萬餘人,從張掖出塞;
韓增率騎兵三萬餘人,從雲中出塞;
趙充國率騎兵三萬餘人,從酒泉出塞。
田順率騎兵三萬餘人,從五原出塞。
又以漢使常惠為校尉,陳安為副使,領烏孫五萬騎兵,從西面出擊匈奴。
匈奴那邊在得知這個訊息之後,轉頭就往西而跑,沒有一點點的留念。
大漢的十五萬軍隊,這次算是撲了個空。
範明友出塞一千二百餘里,斬殺俘虜的匈奴人不到七百。
韓增出塞一千二百餘里,斬殺俘虜的匈奴人不過百人。
趙充國一路就更慘了,那是一個匈奴人都沒遇到。
後來趙充國不信邪,一路往西追擊了足足一千八百里,終於是讓他遇到了一夥匈奴人,這群匈奴人還是匈奴單于派去出使他國的使臣,其中還有一個匈奴單于封的王。
但遇都遇到了,那就別管使臣不使臣了,直接就被趙充國給宰了,斬殺了三百餘人。
至於另外兩路,田廣明一路追了一千六百多里,到達雞秩山。
一路上也沒什麼收穫,僅僅斬殺了十九人,估計還是牧民一類的。
結果在他準備撤軍的時候,遇到了從匈奴回來的漢使冉弘。
嗯,漢使就挺離譜,大漢都這樣追殺匈奴了,匈奴居然還把漢使放了。
冉弘在遇到田廣明後,便告訴田廣明,雞秩山以西有匈奴部隊。
但是田廣明不想追了,想要退兵。
他不追就算了,還警告冉弘,讓他保守秘密,否則有他好看。
可惜,他不清楚漢使的脾氣,漢使死都不怕,會怕他的威脅?
而且田廣明這種行為,也得罪了手下的人,畢竟大家出塞就是為了立功,一千六百里都出來了,敵人就在前面你不上了?
所以田廣明一回去,就被手下人和漢使一同告發,最後自殺。
而田順就屬於純純偷懶了,出塞僅八百里,他就不走了,不過他運氣不錯,遇到了匈奴一個較大的部落,殺了一千九百多人。
最後的結果,也是回長安之後,被漢宣帝以殺良冒功,虛報戰果的名頭定罪,最後自殺。
可以說,大漢這次行動,雖然展示了一番實力,可總的來說是虧本買賣。
但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大漢這邊十五萬人攆著匈奴人往西跑,而烏孫的五萬人,正好就在匈奴人逃跑的路上。
一方是以逸待勞,一方是狼狽遠逃。
再加上陸遠和常惠的指揮,還有陸遠和常慧從大漢帶來的六百精銳騎兵。
別小看這六百精銳騎兵。
在戰場上,這六百漢軍騎兵,甚至要比烏孫六千騎兵更有威懾力。
那漢旗一展,六百精銳騎兵一亮相,匈奴人看到的第一想法就是跑,若是遇上烏孫六千騎兵,估計他們還會想著衝一下。
因此,烏孫的部隊,在陸遠和常惠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直接攻入了匈奴右谷蠡王的臨時王庭,
俘虜了匈奴單于父輩貴族,還有及單于的嫂子,女兒,姐弟。
犁汙都尉,千長,騎將等等四萬餘,另外繳獲馬、牛、羊、驢、駱駝等牲口七十餘萬頭。
這一仗可以說是烏孫大勝而歸。
“定平兄,我節杖,符印丟了。”
大軍回師烏孫,一場慶功宴之後。
常惠急匆匆的來到了陸遠居所,臉上無比焦急的對陸遠說道。
“什麼?節杖丟了?什麼時候的事情?”
聽到常惠這話,陸遠也是一驚,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漢使的節杖代表的著皇權。
為什麼大漢的漢使死後,大漢會不惜餘力的給漢使報仇?
其中原因之一,那就是因為漢使所拿的節杖。
或者可以說,節杖才是漢使的本體,沒了節杖那就不是漢使了。
蘇武牧羊十九年,節杖上毛都沒了,他都一刻不敢讓節杖離身。
可常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