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的朝堂之上,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皇帝高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威嚴而又帶著一絲期許,掃視著殿下站得整整齊齊的一眾大臣。他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沉穩而有力:“諸位愛卿,如今我大楚四海昇平,邊疆安定,是時候大力發展文教事業了。朕決定,下旨大興科舉,廣納天下賢才,讓更多有識之士能夠為我大楚效力。”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交頭接耳,臉上露出了不同的神情。有的大臣微微點頭,眼中滿是贊同之色;有的則皺起了眉頭,似乎在思考這一舉措可能帶來的影響。
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臣站了出來,躬身行禮後說道:“陛下,科舉取士,自古便是選拔人才的良策。但如今要大興科舉,恐怕還需考慮諸多事宜。比如,各地書院數量不足,師資力量匱乏,這如何能培養出足夠的人才參加科舉呢?”
皇帝微微頷首,微笑著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早已考慮到了這些問題。朕決定,在全國範圍內興建書院,讓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接受啟蒙教育,識字斷文。同時,還會從各地選拔優秀的學者和教師,充實到書院的師資隊伍中。”
另一位大臣接著說道:“陛下,這興建書院和培養師資固然重要,但經費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所需的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皇帝輕輕一笑,說道:“這個愛卿不必擔憂。朕會從國庫中撥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援書院的建設和運營。此外,朕還鼓勵各地的富商和鄉紳們捐款助學,對於那些捐款數額較大的,朕會給予他們一定的榮譽和獎勵。”
大臣們聽了皇帝的話,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他們深知,皇帝此舉是為了大楚帝國的長遠發展著想,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於是,在皇帝的一聲令下,大興科舉、興建書院的行動在大楚帝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在京城,一座座嶄新的書院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這些書院建築風格各異,有的古樸典雅,有的氣勢恢宏,但都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書院的大門上,懸掛著燙金的匾額,上面寫著書院的名字,顯得格外莊重。
而在偏遠的鄉村和小鎮,當地的官員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他們發動百姓,籌集資金,在原本破舊的廟宇、祠堂或者閒置的房屋基礎上,改建和擴建了一批簡易的書院。雖然這些書院的條件比不上京城的書院,但也為當地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場所。
為了讓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接受教育,皇帝還下了一道強制命令:凡是適齡的兒童,無論男女,都必須到書院讀書識字。對於那些不遵守規定的家庭,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這一命令在民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家長一開始並不理解,他們認為讓孩子讀書識字並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在家幫忙幹活。但在官員們的耐心勸說和解釋下,家長們逐漸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紛紛將孩子送到了書院。
格物部也在這場文教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術和智慧,為書院製作了許多先進的教學工具和裝置。比如,他們發明了一種可以反覆書寫的黑板,老師可以在上面用特製的粉筆寫字,講解知識,學生們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他們還製作了各種精美的地圖、模型和標本,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瞭解世界和各種知識。
凌霄書院作為大楚帝國的書院聖地,更是在這場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凌霄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在皇帝的號召下,凌霄書院的院長決定派遣一批優秀的學子,前往各地的書院進行支教。這些學子們個個才華橫溢,滿懷熱情,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和夢想,踏上了遠教他鄉的征程。
蘇然和慕容雪也十分關注這場文教改革。他們深知教育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於是主動出資,在京城附近興建了一所書院,並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然雪書院”。蘇然親自為書院挑選了一批優秀的教師,慕容雪則負責書院的日常管理和教學安排。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為大楚帝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凌霄書院的支教學子們即將啟程。凌霄書院的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院長站在高臺上,為學子們送行。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孩子們,你們即將踏上遠教他鄉的征程,這是一份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希望你們能夠將凌霄書院的優良傳統和知識文化帶到各地,用心去教導每一個學生,為大楚帝國的文教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子們紛紛點頭,臉上洋溢著堅定的神情。他們齊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