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逐漸消失在了遠處。
劉肇瞪大雙眼,死死盯著竇憲離去的方向,眼中閃爍著憤怒與不甘的火花。他緊緊握著拳頭,由於太過用力,指節都已泛白。此刻,他的胸膛劇烈起伏著,彷彿有一團熊熊燃燒的怒火正在心中肆虐。良久,劉肇咬著牙關,從牙縫裡擠出一句低沉而堅定的誓言:“終有一日,朕定要讓你為今日這般目中無人、傲慢無禮的行徑付出慘痛的代價!”
還有一回,劉肇在書房學習,竇太后突然前來視察。她見劉肇刻苦讀書,心中卻有了別樣的想法。
“陛下如此勤奮,倒讓哀家有些擔憂了啊!”竇太后坐在鳳椅之上,微微眯起雙眸,語氣之中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意味,陰陽怪氣地說道。她手中輕輕擺弄著一串佛珠,那圓潤的珠子在她修長的手指間靈活轉動,彷彿也透露出她此刻複雜的心境。
劉肇聽聞此言,心中一緊,但面上卻不敢有絲毫表露。他連忙起身,恭敬地向著竇太后行了一個大禮,然後挺直身軀,朗聲道:“太后,朕身為天子,身負天下蒼生之重任,自當努力學習治國之道,以不負祖宗之期望、百姓之重託。還望太后莫要為此憂心。”說罷,他目光堅定地看向竇太后,眼中閃爍著自信與決心的光芒。
竇太后面色陰沉地哼了一聲,那聲音彷彿從鼻腔深處擠出一般,帶著一絲不滿和警告:“莫要學得太多,超出了你自己的能力範圍!”她的目光冷冷地掃過劉肇,然後毅然決然地轉過身去,寬大的衣袖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擺動,彷彿在空氣中劃出一道無形的界限。
劉肇站在原地,看著竇太后漸行漸遠的背影,心中不禁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他深知竇太后這番話背後所隱藏的深意——她害怕自己不斷學習、進步得太快,從而威脅到竇氏家族長久以來所掌控的權力。
劉肇暗自握緊了拳頭,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之色。儘管竇太后對他有所忌憚,但這並不能阻擋他追求知識和成長的腳步。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終有一日能夠擺脫竇氏家族的束縛,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
第二章:暗中佈局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肇對朝政的瞭解逐漸加深,對竇氏家族的威脅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竇氏家族樹大根深,黨羽眾多,劉肇深知貿然行動只會自取滅亡。
在這艱難的處境中,劉肇意外結識了宦官鄭眾。鄭眾看似普通,卻心思縝密,且對劉肇忠心耿耿。他深知竇氏家族的專橫對朝廷和皇帝的危害,決定全力幫助劉肇。劉肇與鄭眾在私下裡逐漸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鄭眾成為了劉肇在宮廷中最得力的助手。
而在皇室宗親中,清河王劉慶與劉肇關係密切。劉慶經常找藉口入宮,與劉肇在夜深人靜時共商大計。劉肇一心想要剷除竇憲,卻又擔心借書之事走漏風聲,於是讓劉慶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漢書·外戚傳》。夜裡,劉慶懷揣著書悄悄進入內室,交給劉肇。劉肇如飢似渴地閱讀著,試圖從中尋找對抗外戚的方法和智慧。
同時,劉肇秘密命令鄭眾蒐集歷代扳倒外戚勢力的故事和策略。鄭眾憑藉著自己在宮中的人脈和機靈,巧妙地避開竇氏家族的眼線,四處打探訊息。每當有了新的發現,他都會在無人察覺的時候,悄悄告知劉肇。
劉肇在暗中也沒有閒著,他努力學習治國之道,觀察朝中大臣,試圖分辨哪些是真心為國,哪些是竇氏的走狗。
永元四年(92 年),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卻出現了奇異的日食。位列三公的司徒丁鴻藉機上書,暗示劉肇是時候行動,剷除竇氏。劉肇看到丁鴻的上書,心中激動不已,他感覺,改變命運的機會或許就要來臨。
但劉肇並未被衝動衝昏頭腦,他深知竇氏家族的強大,這場戰鬥必須精心策劃,不能有絲毫差錯。他與鄭眾、劉慶以及丁鴻等心腹之人在密室中反覆商議,分析竇氏家族成員的弱點和宮廷禁軍的部署。
劉肇決定,以“到白虎觀講經”為藉口,移駕北宮章德殿。他任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掌控宮中禁軍,為即將到來的決戰做好準備。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劉肇和他的支持者們如同黑暗中的獵手,耐心等待著最佳的出擊時機。
在準備期間,劉肇曾遭遇過一次危機。竇氏家族似乎察覺到了一些風吹草動,加強了對劉肇的監視。
有一天,劉肇在書房與鄭眾商議時,突然聽到門外傳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劉肇和鄭眾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陛下,莫慌,我去看看。”鄭眾小心翼翼地走到門口,透過門縫觀察。
原來是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