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漢殤帝(2 / 5)

小說:諸天之塵埃 作者:田間白頭翁

無數的危機與挑戰,可謂是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為了穩固當前動盪不安的局勢,鄧太后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果斷地頒佈了一道詔書。這道詔書猶如一道驚雷,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詔書中明確指出,要將那些並未列於官方祭典之中的祭祀活動統統廢止。

鄧太后深知,鬼神之事本就神秘莫測,難以捉摸。雖然自古以來人們都對神靈懷有敬畏之心,並透過各種祭祀儀式來祈求庇佑,但過多且雜亂無章的祭祀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更無法從根本上為國家帶來實質性的福澤與安寧。因此,她毅然決然地下令廢除這些不合規矩的祭祀,以期能夠讓國家的資源得到更為合理有效的利用。

就在延平元年五月辛卯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即公元 106 年 7 月 3 日),鄧太后再次展現出她的仁德與寬厚。她又下達了一道令人矚目的詔書——大赦天下!此次大赦範圍之廣,涵蓋了自建武年間以來所有因犯罪而被囚禁於牢獄中的人。就連那些曾經牽涉到外戚專政風波的馬氏和竇氏族人,也同樣獲得了特赦,得以擺脫罪犯的身份,重新迴歸平凡百姓的生活。

此等舉措無疑彰顯了鄧太后的仁政理念以及寬廣胸懷。她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權貴之家,只要真心悔過,皆有機會獲得寬恕與新生。一時間,全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人們紛紛對這位英明睿智的太后感恩戴德。

鄧太后的這一驚世駭俗之舉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在朝廷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朝堂之上,眾多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各執一詞。其中一部分大臣言辭激烈地表示,對於曾經權傾朝野的馬氏和竇氏族人予以如此寬厚的赦免,實在太過縱容,此舉極有可能讓這些心懷叵測之人死灰復燃,再度興風作浪,給朝廷帶來難以預料的禍端。

然而,面對群臣的質疑與反對之聲,鄧太后卻始終堅定不移。她目光炯炯,神色從容地向眾人闡述自己的觀點:“過往之事已如過眼雲煙,若一味揪著前人的過錯不放,只會讓仇恨與怨念在朝中蔓延滋長。唯有秉持寬容之胸懷,以德報怨,方能化解宿怨,為我朝迎來嶄新的生機與希望。”

在鄧太后的治理下,宮廷內外暫時恢復了一些平靜。然而,東漢的邊境卻並不安寧。延平元年四月(106 年 6 月),鮮卑人突然入侵漁陽。漁陽太守張顯得知訊息後,立刻率領數百人出塞追擊敵寇。兵馬掾嚴授深知鮮卑人的狡詐,他苦苦勸說張顯不要急於追擊,以防敵人有埋伏,應先安營紮寨,派人探清虛實再做打算。可是,張顯卻認為嚴授膽小怕事,竟然要將他斬殺。最終,張顯雖然沒有斬殺嚴授,但還是一意孤行地進軍了。結果,正如嚴授所料,他們遭遇了鮮卑人的埋伏。嚴授力戰至死,張顯也因不敵被殺,主簿衛福、功曹徐鹹也都在這場戰鬥中身死。

當鄧太后得知這一噩耗之後,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悲痛與惋惜之情。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容彷彿還浮現在眼前,他們曾經滿懷熱血地奔赴戰場,為了國家的安寧與繁榮而英勇奮戰,如今卻已壯烈犧牲,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

為了表達對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敬意與追思,鄧太后決定親自動筆撰寫一篇文章來褒揚他們的功績。在文中,她用真摯的筆觸描繪出了將士們在戰場上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的場景,高度讚揚了他們的忠誠與勇敢。每一個字都飽含著鄧太后深深的感激與敬佩之情。

不僅如此,鄧太后還慷慨解囊,賞賜給張顯家整整六十萬錢,以慰藉其家人失去親人的痛苦。同時,她特意從張顯家中挑選出兩名優秀的子弟,賜予官職,讓他們能夠繼承父兄之志,繼續為國家效力。對於嚴授、衛福以及徐鹹等其他烈士家庭,鄧太后也毫不吝嗇,分別賞賜了每家十萬錢,並同樣從中選取一名子弟授予官職。

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舉措,鄧太后不僅成功地安撫了那些失去親人的烈士家屬們破碎的心,更向整個天下昭示了朝廷對於忠勇之士的崇高敬意。她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那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永遠不會被遺忘,他們的名字將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流芳百世。

在那巍峨聳立、金碧輝煌的皇宮深處,小小的皇帝劉隆正沉浸在自己無憂無慮的世界裡。對於宮牆外風起雲湧的局勢和宮廷內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他全然沒有絲毫察覺。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寢宮時,小皇帝劉隆便會在溫柔慈愛的乳母溫暖的懷抱中悠悠轉醒。他眨動著那雙天真無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周圍陌生卻又極盡奢華的環境。乳母輕輕地拍打著他的後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