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得失非常奇妙,儘管前後左右鄰居都十分討厭高歌家,尤其是他爸爸媽媽,但都非常喜歡高歌兄妹倆,隔壁的張爺爺張奶奶最為突出。只要他爸爸媽媽和哥哥姐姐去上班上學,張奶奶一定會叫高歌帶上妹妹去她家玩,經常幫高歌帶妹妹和幫忙清洗衣裳鞋襪。隨著時間延續,兩老意外發現這個過程存在有太多的快樂與欣慰。
張奶奶姓林,因為張爺爺的原因,大家都叫喚她為張奶奶。她那時剛退休不久,閒下來的她十分喜歡隔壁這對聰明可愛的兩兄妹,見本是年幼的高歌帶妹妹非常專心,不免愛意萌生,不知不覺便主動照顧他倆。
張爺爺大張奶奶六歲,是城建處政工科科長。張爺爺是經過戰爭年代的退伍軍人,組織上原本是安排他當城建處處長,只是他認為自己沒文化,堅持選擇在政工科當了科長。
張爺爺特不喜歡高歌的爸爸,經常對高歌說他爸爸不是一個安分守紀的人;也批評他媽媽年紀輕輕的不求上進,十九歲就和大學沒畢業且品德有問題的人攪合在一起,毫不顧忌給身經百戰、戰功累累的亡父臉上抹黑,最後還不聽組織上勸阻,盲目離開軍工企業和他爸爸結婚,導致現在淪落成了潑婦,整天就知道抱怨吵鬧、摔鍋砸碗。一再教育高歌切不可受到爸媽的負面影響,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個光明磊落、有才有德有擔當、對國家有作用的人。
夫妻倆雖然沒兒沒女,但並不富有,因為張爺爺的工資還要貼補河南老家農村五個兄弟姐妹。據說兩老以前曾有抱養一個親屬的兒女想法,只是沒有一個能讓張奶奶滿意,最終只好不了了之。
張爺爺張奶奶在生活上十分節儉,兩人連一件當時貴重的呢子衣都沒有,傢俱和腳踏車也是公家的,一臺收音機就是他們家當時唯一的奢侈品。不過張爺爺有一隻很好看的手錶,那是他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紀念品,現已被高歌珍藏。張爺爺只是偶爾喝喝酒和每天抽兩毛錢一盒的香菸,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幹部架子,鄰居們無不對他充滿敬意。
無論怎樣,兩老經常不是買上一斤蛋糕或是餅乾和桃酥,就是買上幾個水果回家留給高歌和婉兒,慢慢的這對兄妹在他們家裡不再叫張爺爺張奶奶了,演變成叫爺爺奶奶,這也是兩老最幸福的時刻。生活中人與人的真情付出,往往極容易產生親情,甚至還會超越血脈之親。
就這樣,兄妹倆進入張爺爺張奶奶家愈發頻繁,滯留時間也是逐漸延長,每天的午餐基本上都是在兩老家進行,導致婉兒不愛家裡的飲食了。母親對這種變化保持預設,畢竟兩個孩子因為有了張奶奶的照顧不僅乾淨了許多,也為她減少很多的麻煩。
高歌的父親對孩子和家庭是沒有責任感的,所表現的父愛僅僅是偶爾逗逗兒女取一下樂而已。他雖然是建築工程學院土木系肄業生,但還是擁有建工學校的中專文憑,這在當時還是實打實的知識分子,因此在城建處做技術工作。
父親是一位非常傳奇的人物,至少高歌是這樣肯定的。父親九歲才上小學,但直接就上了二年級,三年級讀完就跳級到五年級,最後以全五分(滿分)成績考上初中。初中畢業,再次以優異成績考上省城建工學校;中專畢業,又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建築工程學院,還差點被送去蘇聯留學,確屬一帆順風。
只是高歌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是大學肄業?並且還是畢業前兩月的事?如果不是校長惜他是個難得人才,結果肯定是開除。透過張爺爺隱晦的講述和後來對父親的深入瞭解,高歌肯定父親應該是因為男女情感之事而肄業,其次是愛發表不當言論。父親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風流成性,是一個典型管不住下半身的人物,也管不住一張嘴。
母親也很特別,出生在高幹家庭,雖然外公於1962年病逝,但那耀眼的光環依然璀璨。母親年輕時還是軍工廠的知名廠花,當時有幾個年輕軍官都對她流露過愛慕之心,誰知她偏偏就喜歡上建廠工地上做施工員的父親。什麼是孽緣?這也許就是吧。在高歌心目中,父母按現在人的說法就是各持一手好牌,但最終卻輸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
母親雖上過小學,可在高歌的印象中是愚昧蠻橫粗暴的典型,在外面又是懦弱卑微之流,彷彿低所有人一等。正如張爺爺所言,僅有小學文化的她不懂得利用大好時光和有利條件去學習提高、積極進取,反而過早涉足於情感之中,二十歲就不顧眾人勸阻和爸爸結了婚。因為無知,所以愚昧;因為愚昧,所以一生粗魯平庸。
高歌一直看不懂母親,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造就她做事粗糙潦草,所做的飯菜端出來既難看又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