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各種雜事中慢慢過去,轉眼楊曉到大壩鎮已經半個多月了,對大壩鎮瞭解的也差不多了。大壩鎮共有23個村社群,戶籍人口有五萬多人,常住人口有二萬多。大部分人的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年輕人不多,特別是隔鎮裡面遠一點的村更是如此。
政府所在地叫場壩社群,以前叫場壩村,後來隨大流叫作社群了,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社群的年輕人相對要多很多,在鎮裡面活動的人比較多,到處都是做生意的。大壩鎮比較出名的是牛肉湯鍋,很多地方都有,甚至於去省城有時候也能看到一兩家,至於正不正宗就不得而知了。
由於在整個明珠縣來說也算得上是大鎮了,據說面積是最廣的。人口倒不是,鎮裡副職崗位設定相對小鄉鎮來說也多了一個,加上鎮長一起為一正五副。算上黨委一起共有十一個領導,除了政協以外其他都是黨委委員,在重大事項及人事任免等方面擁有表決權。
“小楊,走,和我下村去,來快一個月了吧?沒見你到村裡面去過,今天帶你去轉轉。”早上楊曉剛到辦公室沒一會兒,張秋文便從外面走了進來。
“好的,書記。”聽到張秋文叫他進村,楊曉順手從桌子上拿了個筆記本就跟著出了門。
院子裡有一輛車打著火在等著,大壩鎮有三個公車。兩輛轎車型的,一輛基本上是書記在用。另外一輛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在使用,據說是縣裡安全部門給配的。還有一輛是越野型的,基本上是鎮長在用。不過楊曉暫時還沒有見過,據說是鎮長外出學習一個月,還沒有回來。
上了車後楊曉才看到分管農業的副鎮長蔡斌也在,連忙打了聲招呼,張秋文坐在副駕駛。
“我們先去堯上村。”張秋文安排到,駕駛員方向一打就往目的地出發了。
“小楊來了快一個月了感覺怎麼樣,習不習慣?”張秋文問道。
“還可以,現在對我們鎮基本都熟悉得差不多了。就是還沒有機會下村,今天正好跟著您一起學習一下。”楊曉回應道。
“其他方面呢?”
“都還行,工作上大家都比較照顧我,我也跟著大家學習了很多東西,生活上也沒什麼問題,尤其是米吉昌主任,對我很是照顧。”
“女朋友呢?”張秋文接著問道。
“還沒有呢。”談到感情問題楊曉耳根不覺就紅了,似乎有些害羞。
“嗯,有機會給你介紹一個,成了我也可以吃豬腦殼嘛。”張秋文笑著說道。
“感謝書記關心我的終生大事,豬腦殼是沒有問題的。”楊曉連忙回應著。
“蔡哥,今年堯上的稻穀收成如何?”蔡斌是班子裡的老大哥了,所以大家夥兒平時沒事的時候都叫他蔡哥,張秋文也不例外。
“今年還行,天色好,加上雨水也充足,沒有被幹到,全是個豐收年了。”
“那就好,豐收就可以,堯上本來就是靠農業收入的。雖然外出務工的人也有,但是在家的老百姓一年到頭就靠那點收入了,堯上的米不錯,聽說古時候還是貢米呢。你看什麼時候我們搞個豐收節什麼的,幫老百姓打一打名氣。”張秋文邊說邊安排著。
“行,我去對接一下縣裡面相關部門,看有沒有可行性。”蔡斌回道。
就這樣車子在搖搖晃晃中到了堯上村村委會所在地,村支書安陽這會兒正在門口等著。安陽看上去四十多歲的樣子,臉紅紅的樣子,看著像是喝酒了一樣。大概是天色比較大,太陽曬的吧。
“書記,你們來了,先去辦公室喝杯茶。”安陽說道。
“行,先喝杯茶,順便了解點情況。”
剛走進堯上村村委辦公室就聽到電風扇“嘎吱嘎吱”的聲音,九月的天還是很熱的。這個時候村部還比不得往後,都還用的老式吊扇。甚至很多村部的房子還是以前的老祠堂,看上去破舊不堪,整個就一危房。
“主任和會計呢,怎麼沒看見?”剛一坐下,張秋文書記便問道。
“他們去田裡面看收稻穀了。”安陽回道。
“今年稻穀收成如何,老百姓一年搞到頭,就看這下了,你們要抓緊點。趁這段時間天色好,把該收的穀子都收了,順便問一下有什麼地方在收,不要老是靠鎮裡面去想辦法。老安,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哈。”張秋文邊拿起手中的茶杯邊說道。安陽就坐他對面,聽著張秋文的講話,心裡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眼睛轉得飛快。
“書記,其他的都好說,也有人來問過,就是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