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宇軒所說的“醫館評級制度”,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千層浪。
他詳細制定了評級標準,涵蓋醫館設施、醫生資質、藥材質量、診療效果等等,力求公平公正公開。
這些標準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借鑑了現代的醫療管理體系,並結合了古代的實際情況,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訊息一經公佈,百姓們奔走相告,紛紛表示支援。
長期以來,他們深受庸醫之苦,如今有了評級制度,就能有效地區分好醫館和壞醫館,看病就醫也更有保障了。
許多患者更是自發組織起來,到衙門表達他們的支援,這讓柏宇軒的改革之路更加順暢。
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
一些傳統醫家,特別是以陳太醫和王老中醫為首的保守派,對柏宇軒的改革措施嗤之以鼻。
他們認為,醫術是神聖而不可量化的,評級制度是對傳統醫學的褻瀆。
陳太醫在太醫院公開反對,言辭激烈:“柏大人,你這是異想天開!醫術講究的是經驗和傳承,豈能用這些冷冰冰的標準來衡量?”王老中醫也附和道:“沒錯!評級制度只會滋生攀比和腐敗,敗壞醫德!” 他們暗中煽動一些醫館拒絕配合評級,散佈謠言,製造恐慌,給柏宇軒的改革之路設定重重障礙。
面對這些阻力,柏宇軒並沒有退縮。
他將評級標準張貼於城中各處,讓百姓們評判,又邀請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參與評級工作,以示公平。
“評級不是為了打壓,而是為了提升。”柏宇軒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道,“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百姓,懸壺濟世!” 他的話擲地有聲,贏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援。
是夜,南詩雅看著伏案工作的柏宇軒,為他輕輕揉捏肩膀。
“宇軒,陳太醫和王老中醫聯名上書……” 她欲言又止,柏宇軒放下手中的筆,握住南詩雅的手,眼神堅定:“我知道,他們明天要來和我辯論。”
翌日,太醫院內氣氛凝重。
陳太醫和王老中醫帶著一眾支持者,與柏宇軒對峙。
陳太醫率先發難,指著柏宇軒帶來的評級標準,聲色俱厲:“柏大人,你這評級制度,完全是紙上談兵!它根本無法衡量一個醫者的真正水平!”王老中醫捋著鬍鬚,搖頭嘆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豈能說改就改?你這評級,分明就是擾亂綱常,禍亂醫界!”
柏宇軒面色平靜,不慌不忙地回應:“兩位老先生,我並非要否定傳統,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今醫館良莠不齊,百姓苦不堪言,難道我們不該有所作為嗎?”他指著標準中的一條,“例如這條,要求醫館必須保持清潔衛生。難道這也有錯嗎?難道讓病人置身於汙穢之中,才是符合祖宗的規矩嗎?”
陳太醫被駁得啞口無言,王老中醫還想再辯,卻被南詩雅巧妙地打斷了。
她上前一步,盈盈施禮:“兩位老先生,評級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不斷完善的。我們也希望能夠聽取各位的意見,共同制定出更合理的標準。”她頓了頓,又道,“而且,評級並非強制執行,而是鼓勵醫館自願參與。那些真正有實力的醫館,又何懼評級呢?”
南詩雅的幾句話,既維護了柏宇軒的顏面,又給了傳統醫家一個臺階下。
陳太醫和王老中醫面面相覷,一時不知該如何作答。
南詩雅巧妙地化解了這場爭論,她看向柏宇軒的眼神充滿了崇拜,柏宇軒也回以讚許的目光。
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一個聲音從門外傳來:“柏大人,草民有話要說!”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個拄著柺杖的老者顫巍巍地走了進來……
正是之前在醫館看病的孫病患者。
孫病患者拄著柺杖,顫巍巍地走到眾人面前,老淚縱橫:“柏大人,您這醫館評級好啊!草民之前被庸醫誤診,差點丟了性命,多虧了您整治醫館,才讓草民撿回一條命啊!”他聲淚俱下地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孫病患者的出現,如同導火索一般,引爆了更多患者的共鳴。
他們紛紛湧入太醫院,講述自己被庸醫坑害的經歷,控訴著醫館的亂象,聲援柏宇軒的改革。
洶湧的民意,讓陳太醫和王老中醫等人措手不及。
他們沒想到,柏宇軒的改革竟然得到了如此廣泛的支援。
隨著患者的支援聲越來越大,朝廷也開始重視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