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中原輿圖古今比 華夏鐵拳威名揚(1 / 2)

小說:明月照關河 作者:黃邪老

衛照臨拿著圖軸邊走邊想著事,從國公爺講的有些地方和前世的地名有所對應。首先徐州和洛陽是確定了,幽州應該在北京或河北一帶,晉州應該在山西,因為山西簡稱晉,江州應該在安徽或江蘇,因為主轄樅陽郡,前世樅陽縣在安徽;山東倒是有個青州,但不知是不是這個。由於古代在國家分裂成幾個政權後,好多地方重名。另外從懷文師傅過幽州向北最後到達安州來看,安州應該在河北北部或內蒙境內。黃河肯定從大週中間流過,還有運河。到時對應輿圖應該就全清楚了。

回到閒月齋,衛照臨開啟輿圖,比現在的地圖簡單多了。前世作為特種兵,衛照臨對國家山脈河流、關卡要塞,名城重鎮必須熟記在心。

首先輿圖也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畫的。最上方就是突厥、庫莫奚和契丹,下方為長江和楚國,左邊為黃河和秦國,右邊為大海,隔海東望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這些周邊國家除了楚國和秦國標註了都城為建康和長安及幾條山脈和河流外,啥都沒寫。這三國的地理位置就有點像?三國演義?中的魏蜀吳了。

再看大周,衛照臨明白了。大周地域主要是江蘇北部、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和內蒙及遼寧部分,也就是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也印證了王嬤嬤等人以前的說法。但看到陰山、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和大別山以及長江、淮水及黃河等參照物時,衛照臨就基本知道了九州一尹大概位置。江州、淮州、洛州、青州、晉州、幷州、定州、幽州、安州和平安尹,分別對應下列城市或在其附近:安慶、淮安、洛陽、青州、臨汾、太原、保定、北京、承德和邯鄲。樅陽、彭城、洛陽、琅琊、平陽、太原、中山、昌平八郡分別對應下列城市或在其附近:樅陽縣、徐州、洛陽、臨沂、臨汾、太原、保定和昌平縣。建德郡衛照臨有點對不上號了,應該在遼寧省境內。

其三就是標出了雁門關、納款關和渝關。這納款關名字有點怪,可能用來收取關內外商人錢稅的地方,根據圖上的位置,應該就在居庸關附近。同樣根據地圖上的位置,渝關應該就在山海關附近,長城的東起點。衛照臨清楚記得山海關是明朝建的,而之前就叫渝關或榆關,只不過明朝時徐達將古榆關向東移了五六十里。為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納蘭性德的那句詞“身向榆關那畔行”,當時不知道榆關在哪兒,前世特意查了一下,才得知就是明朝建築的山海關前身。

其四就是另外標出了太行八陘,基本都是東西走向,其中有三陘較快到達蔚縣。第一條陘是飛狐陘,由易縣過廣昌縣(今河北淶源縣)就能直達蔚縣。第二條陘是蒲陰陘,在飛狐陘南邊,由蒲陰縣(今河北順平縣)到達靈丘郡(今河北靈丘縣),然後向東到達蔚縣。這條路徑說法眾多,此處不一一細說。第三條陘是軍都陘,在飛狐陘北邊,由下口(今北京南口鎮)到達沮陽縣(今河北懷來縣),然後沿?(音同累)水(也有人叫漯水)南下到達蔚縣。這三陘道中自北向南分別有納款關、五阮關(今紫荊關)和常山關(今倒馬關)扼守。衛照臨前世對太行八陘也有所瞭解,有些成了有名的旅遊目的地,只是有些地名記得不大清楚。

同時她觀察到沿著太行山東邊一路向北,從平安城出發經常山郡(今河北石家莊)到達蒲陰縣,繼續過南營州(今河北保定)到達易縣,最後直抵最北的下口鎮。而蔚縣地處恆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祁夷河(今壺流河)流過蔚縣,而由南向北的一段叫連水(今定安河),連水流入?水。黃梅村就在連水右岸。看來爺爺是費了心思的。蔚縣比較隱秘,交通也不是很閉塞,水路兩路都能到達,東連三陘,北靠長城,越過長城向北就是陰山,向東就是燕山,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而衛照臨最關注是河流水系,因為她深知在古代交通不發達,而水運是無疑最便宜和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且水戰可能除了長江流域較為常見,對於中原大地來說無甚基礎,也是古時戰爭一個弱項。她仔細看了下?水,應該就是前世的桑乾河,對,就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桑乾河,以桑葚落下時河水乾涸而得名(本書以下均稱為桑乾河)。

第五衛照臨想找出一些富含礦藏之地。她知道山西和河北是煤炭和鋼鐵大省,而這兩地以太行山劃界,彼此相鄰,距離較近,有了煤炭和鐵礦鍊鋼鐵就方便多了。

從地圖上看,恆州應該就是前世的大同,大同盛產煤炭。至於鐵礦她就不清楚了。不過唐山盛產鋼鐵,附近應該有好的鐵礦資源。從地圖上看,唐山應該在這個時代的平州附近。另外,前世到山東淄博吃燒烤的時候,聽當地人說附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