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衛照臨提筆略思,面對僧人,揮毫寫就下面此詩。
落雪寺梨花
梨花帶雨寺月靜,曲柳含煙塔影嫻。
遊人猶憐白欺雪,卻道清明賞雪時。
那僧人一看,面色變喜驚道:“好好好,多少文壇大儒到這黃土之地,不敢落筆,更別說佳句了。而施主的第一句就使人眼前一亮,梨花帶雨詩意十足,而寺月靜已有禪意,不可言明。第二句又道出了此地二景,與梨花寺月相映得彰,多少人無法把此地四景融合對應。而最後兩句更是妙不可言,梨花喻白雪,賞花即賞雪。而全詩梨花帶雨,曲柳含煙恰應清明之節證。自建寺以來,我佛一直在等有緣人賦寫梨花之佳句,直至今日終有結果。正應了師祖說的那樣,若世人能寫出我種梨花之意,非世人也。”
衛照臨一聽,就寫了首詩,這僧人說話怎麼這麼玄乎,還繞口令,世人非世人,難道佛教經文和道教經書都差不多,都類似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算了,這些方外之士的想法凡人是搞不懂的,以後還是少到寺廟道觀為好,容易把人心裡搞得慌慌的。於是吶吶笑道:“師傅,高僧,大師,謬讚了,小女就是想寫詩贏得那佛浸泉水,了卻老人之心願,沒有那麼道道。大師你看什麼時候誦經?”
那僧人一本正經,搖頭道:“非也,非也。施主且先取泉水來,待老衲誦經。”衛照臨心道,這僧人看著也就挺多三十多歲就自稱老衲,她也是服了,高人的心思你別猜。她隨即抬頭對白檀示意。
不久,白檀和車伕各自挑著兩罐泉水來到大雄寶殿前。遊人也甚覺好奇。那僧人出房一看,嬉笑道:“施主可真是心胸寬廣,誠(沉)意滿滿呀。”
這僧人此話一出,衛照臨立解其義,忙解釋笑道:“讓大師見笑了,小女就俗人一個,好不容易來貴寺寶地一趟,所以就多備了幾個罐子,就是想多沾沾聖水之光。”
那僧人正色傲然道:“好一個俗人。那老衲誦經了。”
衛照臨一聽,不對呀,不是方丈唸經嗎,難道此和尚就是方丈?有這麼年輕的方丈嗎?前世看到的方丈主持不都是頭頂聖光,香印深黑,白鬚飄飄嗎?
突然那僧人戛然而止,衛照臨一愣,驚問道:“方丈,經誦完了?感謝方丈。小女就此別過。”
那僧人高深莫測,緩緩道:“老衲法號瞭然,誦完事未完。除了皇家,施主還是得到佛浸泉水第一人。老衲只對一罐泉水誦經,若要這四罐泉水都得以佛浸,那就得看施主的的誠意了。”
遊客也好奇了,還從來沒有見過方丈給泉水誦經的,都圍觀上來。衛照臨一聽,這和尚不按常理出牌呀。衛照臨本來就不信佛浸之說,這四罐泉水在一起,對一個罐子誦經不就等於對四個罐子誦經了嘛,這是文字遊戲呀。於是釋然笑道:“感謝方丈,一罐就一罐,小女告退。”
恰在此時,傳來一女子啼哭喊聲:“方丈大師,請救我兒。”
隨著女人的喊救聲,圍觀人眾閃開一道,一女子哭奔而來,後跟一男子懷抱一男孩,還有僕人兩名。瞭然大師沉聲和言道:“阿彌陀佛,女施主未慌,有事道明。”
那女子跪下,淚眼臉苦道:“請大師救我兒。我兒貪吃燒雞,被雞骨卡住喉嚨,無法吐出,請大師施手。”
瞭然大師一看男孩面容痛苦,呼吸困難,極其危險,便詢問道:“女施主請起,可曾試過救治。”
那女子眼淚漣漣,哭喊道:“大師,我等扒開孩兒嘴巴不見雞骨,又嘗試拍打背部還是不出,準備找集市大夫醫治,有遊人道貴寺方丈瞭然大師深悉岐黃之術,若連大師都救治不得,集市大夫更是無力迴天。請大師救治。”
瞭然大師面色沉重,語重心長道:“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更不打誑語,人命關天。貧僧已觀病情,自知無法救治,請速找大夫醫治,不可耽誤時間。”
衛照臨一看,這來回折騰,恐怕這孩子命是沒了,她也不多想了,救人要緊,於是上前急道:“且慢,大師,夫人,這孩子危在旦夕,命懸一線。小女因小時身體不好,曾跟神醫華佗傳世弟子學過幾年醫術,師傅就曾教過此狀況之救治之法。但小女曾未試過,不知夫人敢不敢一試?”
眾人一聽是神醫華佗的徒孫,都點點頭,表示認可,看來華佗神醫的頭銜不是吹的。可那女子一聽猶豫了,她可從未見過女大夫呀,且此法都未用過,她怎敢在自己孩子身上嘗試。
那抱孩男子一聽,立果斷道:“救人如救火,請小姐施手救治,在下感激不盡。若救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