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念英在中學賣包子的事業開展的如火如荼
第一天去,她只帶了三十個。
用腳踏車推著過去的,後座上綁了個大木箱子。
鄧念英是這麼考慮的,初中生的飯都是提前訂好的。
週日下午返校之後,生活委員統計一週食量,每頓飯吃幾個饅頭,提前訂好,食堂就按照這個數量來準備。
她聽說十五中的食堂十分死板,一點也不多做。學生訂幾個就吃幾個,想多吃?抱歉,沒了。
鄧念英以為自己是去滿足這些學生的“額外需求”的。比如,有人訂了兩個饅頭,但是她今天比較餓,兩個沒吃飽,那就可以從她這兒買個包子補充一下。
她打算帶著三十個包子去試試水。
鄧念英是個實在人,做吃的講究個真材實料,餡裡放了剁碎的油渣,放了點肉,還放了不少油,香得很。
兩毛錢一個。
許新安還建議她做點豬肉大蔥餡的,多放點肉,賣3毛錢一個,她沒敢做,怕沒人買。
就這三十個,她還擔心賣不出去呢。
不過,事實顯然出乎了她的意料。都沒用她吆喝,學生們一看見她箱子上寫的“包子,兩毛一個”,就擁了上來,一會工夫就全給買走了。後面聞訊跑來的學生根本沒買著,就追問她以後還來不來,來的話多帶點。
鄧念英都很熱情的答應了。
別看她對聰明姐妹比較挑剔嚴格,但那是為了讓自己家孩子變得更好。面對別人家的孩子,她態度如春風一般和煦,漂亮話一句接一句地說。
很快就成了初中生的知心大姨,和他們熟悉起來了,約定好了來賣包子的時間。她還問大家要不要肉包子,要的話她做點,好幾個學生都喊著“要”。
走的時候遇見住宿舍的年輕老師,還跟她說:“大姐,你下次來先在我們教師宿舍這邊停一下,先賣給我們。”
鄧念英禮貌微笑,也答應了。大不了她多做幾個。
她做包子倒也省事,許新安這種懶人,在省力氣這方面很有點頭腦,一決定要賣包子,他就買了個和麵機。
開展這項業務之前,許新安跟她說,他打聽過了,十五中的女學生訂餐,通常是早上一個饅頭,中午兩個,晚上一個,簡稱“一二一”,有的學生訂“二三二”,男生普遍是“二三二”,少數訂“三四三”。
那時候她還感慨,別人家的孩子真好養活,吃的都少,十五中食堂的饅頭她見過,個頭不大,要是光吃饅頭,不搭配肉、菜、湯,聰聰一頓飯就能吃四五個。
當時許新安就說,這些孩子絕對都吃不飽,半大孩子,正是長身體、能吃的時候,只吃這麼一點絕對不夠。
所以他堅決不能讓聰聰住校,十五中的食堂太差了,而且學生們都吃這麼少,他擔心聰聰去住校的話,會受影響不好意思多吃。就算她不受影響,願意多吃,但是光吃饅頭也是營養單一。
食堂只在每週三中午賣一次菜,固定的白菜燉粉條,還只做一盆,五毛錢一份,那一盆也就二十多份,學生們根本買不到。
許新安看她那麼快就回來,便問道:“怎麼樣?好賣吧?”
“好賣。我覺得你之前說的可能是對的,這些孩子真吃不飽。那你說他們為什麼不多訂個饅頭呢?他們都有錢買包子吃。”
許新安想了想,說道:“孩子們怎麼想,咱也不知道。但是,往好了想,他們是想給家裡省點糧食。
他們來上學,他們父母就馱著糧食賣到學校後勤,換成饅頭票,這就跟咱們買機器饅頭似的,不划算,而且隔段時間就得往學校裡送一袋糧食,看著真不少,再加上有的父母:()八零姐妹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