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一個多禮拜,張嵐左都是照常一邊休養身體,一邊工作,並且還會在夜晚將要停工歇息的時候,審批當天的工作。
造船計劃並沒有因為張嵐左身體突然病發而延遲或者拖慢進度,第一批船的主要結構框架已經構建完成。
但現在大量的鐵材料預計最快還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但這只是理想情況,那些鐵礦開採區域離沿海很遠,幾乎是從另一段邊疆運送而來。
根據訊息傳來,沿途中有多個地方降雨,導致地面泥濘溼滑。
並且此時剛是冬春交替之時,天氣寒冷,加上潮溼,運送材料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倉庫只有調來本城資源的少量鐵。
為了不延誤工期,工程師將這些鐵按需求分配,將大船的用鐵優先提高,提升大船的造船進度。
至於其他造中型船隻的鐵,則是平均分配,能造到多少進度,就造到多少進度,同時進行,儘量不耽誤材料送達。
做好既時規劃後,工程繼續進行。
又過了兩天。
傳來急報,因為路途險峻,並且發生天災,導致泥石流滾石落下,攔住了道路。
根據估計,有其中三成的材料運輸隊要因此改道遠道而行,另外有三成運輸隊預計延遲一天後趕到。而剩下四成本就是離沿海非常遠,本來計劃就要晚數天才能到達的。
同時因為工人們都熱情高漲,工程進展迅速,導致本來計劃裡的工程速度,僅僅過去了兩天就快要完成。
這碩大的造船車間,每一艘船的設計都是超過四十丈長,且寬度二十丈有餘。而大型船隻和主船設計的規模更是空前的。
此時材料急缺,又因為技術有限,每個製造車間都只能允許同時進行造一艘船。並不能支援一個車間同時製造。
此時正在熱情高漲時期,若是緊急停工那便容易引起人心不齊,後續開展工作必定會有所影響。
工程師們經過商議後,將目前工作暫時停歇,但並沒有停工,而是轉移到造船的其他結構部分。
目前是造好了船的基底結構,也就是框架,但這只是最基本的框架,一些細節框架並沒有完成。
那是後續的事了。
現在轉移工作內容,讓工程師指導工人制造造船後期的零部件,比如桅杆、帆、以及其他的結構。
先製造出來,後續只需要將零件安裝上去即可了。
尤其桅杆部分,可是是支撐船前進的關鍵結構,需要能夠承受強大的力量,必須要有強大的抗風暴能力。
根據前一次造船計劃的教訓,這次他們採用的是複合拼接操作,根據不同的桅杆在船的位置作用以及需要承擔的力量,來拼接加固。
這其中也是用到榫卯結構以及部分鐵。
不過鐵並沒有完全用盡,而是在將要用完的時候,工程師們決定轉移目標,將重要困難部分完成。
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
榫卯結構,根據千年來的經驗積累,人們已經能夠掌握精確的尺寸,可以做到嚴絲合縫。
但必須用鋼鐵加固。
看到這一幕,張嵐左不禁回想起幾年前的第一次造船計劃。
那次並沒有什麼超級艦隊。
只是十幾艘中型船和一艘大型船組合形成的艦隊直接遠航,那是國家原有的艦隊資源,是幾十年前的老船翻新而成的。
其中也是採用榫卯結構,並少量採用了鐵加固。這一次計劃也稱作第一次造船計劃,又稱探海計劃。
隨後便率先出發,朝著深海處遠航。
事實上他們是沿著海岸線前行的,並且繪製著地圖。
指揮官按著正常的航線航行,並且記錄著每天的航行日誌和各種引數。一切都很正常平凡。
這些都是二十幾年前的帝國舊船隻,分出了小部分翻新然後執行探海計劃,目的是為了先考察大陸周圍的海洋環境。
以便後續造船計劃作出正確的判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因為氣候更替,大氣氣流作用,一次大型風暴突然降臨,隨後直接形成了強悍的颱風,在海面上肆意橫行。
他們這榫卯結構雖然堅固,但並不能抵抗颱風的力量,很快就被強大的風力直接撕裂。
船體劇烈搖晃顛簸,如同地震一般,不斷起伏,所有東西全部散亂地彈在半空四處濺射。
巨浪直接拍過,整個船險些被直接拍入海中。緊接著便聽到木頭碎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