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兵部傳來塘報,交趾又出事了。陳軍殘部陳月湖又作亂,攻打府縣,聲勢鬧得很大。布政使黃福向中樞求援,請求再次派兵平叛。
趙輝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昨日張輔來找自己,原來是在提前鋪路。
果然到了下午,有中官前來宣詔,朱棣召他面見。
到了乾清宮,朱棣先問道:“讓恁去燕京的,怎麼還沒動身吶?”
趙輝只好解釋,最近實在太忙,左軍都督府轄下的在京(指南京)衛所,有三四個衛都要按計劃北移。一個衛5600人,算上家眷,就有兩三萬人。大規模移民這種事情,放在21世紀都是大動作,放古代那可真是要忙死人的。
朱棣面色冷峻,沒再追究此事。卻又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昨天英國公是不是找恁了?”
趙輝當時冷汗就下來了,果然錦衣衛無孔不入,這麼快朱棣就知道了。
趙輝只好老實道:“正是,國公想鎮守交趾,想請我當說客。”
朱棣露出一抹笑容:“那你答應了麼?”
趙輝不敢有所隱瞞,答道:“臣……答應了。”
朱棣的笑容緩緩收起,眼神變得犀利起來,趙輝低著頭卻依然能感受到朱棣的目光在他腦袋上徘徊,彷彿就要用目光殺死人。
朱棣把身軀靠到龍椅的椅背上,冷冷道:“那行,那恁就說說吧,朕倒要看看恁是如何當得這個說客的。”
“臣私以為,交趾民心不向我,因此叛亂此起彼伏。事平則撤兵,事起又調兵,將士疲於奔命。若有一重臣率兵永鎮,則可以免去一弊。”
朱棣冷哼一聲:“嗯,算是一個理由。還有嗎?”
趙輝這時已不再緊張,侃侃而談:“臣在交趾時,我官軍軍紀敗壞,燒殺搶掠,將帥不能制。若能有重臣永鎮,士卒在當地屯田定居,則黎庶可安。”
如果使士卒在當地定居下來,與交趾百姓混居,加上有重臣彈壓,軍紀一定能改善。
朱棣聞言冷笑:“紙上談兵。”
趙輝此時也豁出去了,高聲道:“陛下收復安南,是為大明所收?還是為華夏所收?”
朱棣奇道:“大明不就是華夏,華夏不就是大明?”
“大明是國家,華夏是文明。周天子分封諸侯,披荊斬棘,開拓八荒,這才有了今日巍巍中華。”
“安南分離之勢已固,陛下將其郡縣,殊不知,五百年山川相隔,民心已與我相左。今陛下武功赫赫,威震四海,尚有安南三叛。萬歲之後,若有子孫不肖,棄地內撤,陛下又將如何?”
“住口!”朱棣暴怒。
“陛下擔心勳戚永鎮後,效唐末故事,臣則以為不然,與其叛復又叛,平不勝平,不如裂土分藩。南京距交州四千裡,尚且鞭長莫及,將來遷都,燕京距安南八千里,又如何能管得?殊不知,國家擴張未必長存,但文明擴張卻能生生不息哇!”
趙輝意思是與其等著安南自己叛離,不如交給勳戚鎮守,形成事實上的藩鎮,這才是能存續文明的擴張方式。
長篇大論說完,趙輝伏地長拜叩首,“臣萬死。”
朱棣冷冷道:“滾,快滾,滾出去。”
趙輝緩緩後退,退至殿門口,這才轉身,屁滾尿流的滾了。
“張輔啊張輔,老子這回是豁出命來了。要不是我想著為中國收復安南失地,我才懶得幫你。”
走出西安門,趙輝回望這座宮城。朱棣哪裡知道,二百多年以後,這座皇宮就隨著大明的滅亡而灰飛煙滅。
“國家擴張未必長存,文明擴張卻能生生不息”,朱棣反覆咀嚼著這句話。
趙輝果真麻溜地滾了,收拾收拾北上去燕京,去籌備遷都之事。
他真怕朱棣一時腦熱把自己給砍了,還是去燕京躲一陣再說。
至於安南陳月湖叛亂誰去平定,那愛誰誰去吧。
臨行前,小蝶要跟自己一起去。劉氏也幫腔道:“這一去也不知道啥時候回來,總得有個人照顧你吧?”
趙輝看了看小蝶壯實的身材,想想路上萬一遇上匪徒,披掛上甲冑,還真可以冒充個健卒呢,便同意了。
哪知道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八位美人不依,說也要一起跟著去。
趙輝喝道:“老子是去逃難,你們跟著去幹什麼,況且燕京冬天滴水成冰,你們幾個安南人去了怕是會被凍死。”
不帶,說啥也不帶,被彈劾得還不夠麼。
這回上燕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