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閣費了好大力氣才把人找著了,這人是匿名投稿,頗為難找。
趙輝親自跑到《民報》報社去見他。
“下官太常寺博士孫潤拜見大都尉。”來人眉清目秀,且十分年輕,看面相估計也才二十餘歲。
這麼年輕,就考中了進士,就算熬資歷,將來未必不能有一番作為。
“孫潤……我好像在哪兒聽過這個名字。”趙輝笑了笑,請他起身入座。
“民報曾刊載過《錢塘大尹智調姻緣譜》的故事,裡面的孫潤就是我。”
趙輝頓時想起來了,這小子的經歷還挺香豔的,他穿女裝假扮他姐姐嫁人,姐夫病了,“新娘”沒人陪,小姑子就來陪床,這陪著陪著就成就了一番好事。
“少年風流!哈哈哈,我想起來了。”趙輝笑道。
孫潤有些不好意思,只好訕笑。
“下官在娶親後,便發奮苦讀,僥倖在丁未科(宣德二年)中了進士,現在忝居太常寺博士。”
“你寫的文章很好,我很看好你喲。”趙輝笑眯眯地對他道,並讓人給他上茶。
“下官生在江南,見多了江南的那些個饕餮鉅富,良田千頃,銀錢百萬。我原本以為天下都是如此的,可等我當了官後才發現,天下的窮人多得數不勝數,國家看似強盛,國用卻也捉襟見肘。‘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富人多交稅,國家便可足兵足食,滅胡虜,復西域,恢復漢唐故地。此乃我肺腑之言也。”
好嘛,原來這小子也是個憤青。
有了趙輝的認可,孫潤火力全開,與反對派在報紙上展開了罵戰。
街頭巷尾,人們也紛紛議論著此事。在一間熱鬧的茶館裡,一位老者皺著眉頭,看著報紙,緩緩說道:“這話說得在理,去年大旱,糧食歉收,有些糧商卻趁機囤糧,把米價抬得老高,百姓根本吃不起飯。他們賺了那麼多黑心錢,就該多交點稅。” 旁邊的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是啊,咱們辛苦做工,勉強維持生計,那些商人卻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設鈔關多徵稅也是理所應當的。”
一家名為《北都日報》的新報紙上刊登了商人們聯合署名的反駁文章。文章作者署名為大明商戶,這篇文章反駁道:“馬報之所言差矣!商人之富,皆憑勤與智,冒風險而得之。若對商人徵收重稅,豈非抑商之策?《易經》亦云:‘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然此‘裒多益寡’,非強制之法,乃君子之德行。若以重稅強奪商人之財,豈非傷其本,損其志?”
孫潤則用筆名發文批駁道:“今之世風漸趨奢靡,商人唯利是圖之態愈顯,囤貨居奇、哄抬物價之舉屢見不鮮。觀其富可敵國,卻於國家貢獻微薄。當下國家憂患重重,北方邊患頻仍,軍費開支如流水;南方旱澇肆虐,賑災、修堤所需錢糧無數。若對商人課以重稅,定能充實國庫,解國家燃眉之急。且重稅可遏制商人貪婪本性,使其不敢肆意妄為,穩定物價,百姓方能安居樂業。此乃一舉多得之策。”
不過孫潤對太監主導稅收也很是不滿,在文中直接道:“可由戶部遣官辦理鈔關事務,不可由中官提督。政出多門,多造貪弊爾。先宋之冗官猶在眼前,聖人當鑑之。”
朱瞻基也看了這些罵戰的報紙,不過唯獨少了孫潤建議派戶部收稅的那一期。
朱瞻基笑了笑,沒有置評,召集內閣以及胡濙、金幼孜、蹇義、張輔、趙輝等人廷議,討論是否增設鈔關之事。
此前夏原吉已經病逝,由胡濙任戶部尚書。
胡濙是個老實人,想著既然皇帝缺錢花,便同意了在蘇州增設鈔關。
這時在朱瞻基一旁侍候的大太監金英開口道:“新設蘇州鈔關,由蘇州織染局太監兼任,不再另任他員,諸位大人們覺得如何?”
胡濙反對:“臨清鈔關,向來由戶部派員管理,中官行監督之職,數年下來,運作無舛,因此還是沿襲為宜。”
金英不以為然:“臨清鈔關也是本朝方才設立,距今也不過數年,何來成為定製?”
這時楊士奇開口道:“臨清鈔關,執行經年,戶部官計量徵稅,中官監稅督稅,內外相制,相互監督,確有實效。若只遣中官或戶部官獨管,臣恐橫生弊病。”
楊士奇話說得很委婉了,單獨派中官去,怕的就是太監們上下其手,貪得太多,宮裡反而也拿不到多少,不如還是按照臨清鈔關的前例,由戶部官管理,中官監督。
“鈔關所得之稅,本色歸入內府,折色歸太倉,若是宮中缺用度,還可以商量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