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交趾太上皇(1 / 2)

這回,趙輝聯合了黃福、楊時溪、何忠、鄭和、興安伯徐亨一同上奏。

主要說明了兩件事,一是黎利在各地的殘軍還有幾萬人,還佔據著紅河與白藤江之間大小七八座城池,再說黎利生死不明,遠不是撤軍的時候。

二是交趾百姓懷念陳朝,為了安撫黎民,迅速穩定局勢,還是建議立個陳朝後裔為王比較好。

當然,明朝立的安南王,當然跟黎利擁立的安南國王大不相同,一個是等同藩王,一個是外藩君主,權力與地位天差地別。

京師,御前會議已經吵翻天了。

楊士奇、夏元吉認為,先前因找不到陳朝後裔,所以明朝才把交趾郡縣化的,這是太宗皇帝吞併安南的法理,至少是冠冕堂皇的。

現在,如果還要封一個安南王的話,從法理來講,應該把安南還給陳朝後裔。

所以,這安南王絕對不可以立,立了難免有遺老遺少心懷不滿,所以,立還不如不立。

楊榮、金幼孜等人則認為,交趾已入華夏二十餘年,今雖找到了真正的“陳朝後裔”,那也不可能再裂土分藩了,楊榮說“豈有分夏土於化外、棄禮義絕中國之理”?

朱瞻基在王通、柳升接連戰敗之後,確實動過封陳朝後裔為王的念頭,但那也只是在連續戰敗後強行挽尊的行為——意思就是告訴世人:啊,我不是打不過你,只是我爺爺當初說過要立陳朝後裔的,現在既然找到了,那就封王吧!

如果能用拳頭讓敵人屈服,何必再議和呢?

朱瞻基最後拍板,同意封王!

然後新的議題又冒出來了,既然封陳朝後裔為王,那王府要不要有護衛?一般藩王是三護衛,要不要給陳王護衛?

還有就是既然分封了,那陳王新立,局勢不穩,是不是得有人充當總督,既管軍又管民?

眾人又紛紛想到了趙輝,這傢伙打仗是把好手,當初鎮守乂安府,也幹得有聲有色,很能威服四夷,如果要設立安南總督,那非趙輝莫屬啊!

楊士奇不同意,說道:“朝堂諸君忘記吳權故事乎?”

五代十國時,交趾由靜海軍節度使管理,後來漸漸生出分離之心,經過內戰後,吳權成功奪取靜海軍權力,自立為王,廢除靜海軍節度使之職,被視為安南分離之始祖。

言下之意是,如果設立安南總督這樣統管軍民的封疆大吏,很難保證交趾不會再次分離。

金幼孜道:“此言差矣,總督乃是流官,由中樞委派,三年或最多四五年一換。況且朝廷還可以輪流調發士卒前往交趾更戍,戍卒心向中國,這樣一來,如何會有自立之心?”

夏元吉嗤笑道:“荒謬,誰不知番上班軍之辛苦,你還要士卒去交趾上番?派十萬人去,中途不得逃走九萬九千?”

大家紛紛憋著笑,明軍中最苦的就是班軍,真要派兩廣甚至湖廣、福建、雲南計程車卒去交趾上班的話,逃亡率真的會相當的高。

朱瞻基最後聽得不耐煩了,打斷了眾人道:“交趾新定,一應制度都在草創,不如交給總督去辦,三五年之後,交趾大定,自然已有定策。”

算是給定下了設立總督的基調。

那麼問題又來了,誰來幹這個首任總督呢?楊榮等人還是力薦趙輝,畢竟地方是他打下來的,接盤管理最是方便。

楊士奇道:“大亂新定,不如先由趙駙馬暫行總督之權,待一二年後局勢平穩,再派流官。”

這麼做可以避免趙輝在交趾擁兵自重,也可以說是很穩妥的方式,大家便都同意了。

於是由內閣擬旨意,封陳揚龔(即黎餓)為安南王,以何忠為王府長史。以趙輝為總督安南諸軍事,是為又管軍又管民的真正封疆大吏。

中樞特意升陳忠為禮部侍郎,坐船前去交趾冊封安南王。

……

趙輝鬆了一口氣,朝廷終於走對了這一步棋,還授予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巨大權柄——皇帝特許他安南一應官員即行任免,也就是說,整個安南,除了不能廢立安南王以外,都是趙輝他說了算。

妥妥的交趾太上皇啊。

趙輝終於可以在這裡大刀闊斧地實行變革了。

第一步,他派遣大軍四出,剿滅還在負隅頑抗的黎軍殘部。並下令,凡是負隅頑抗的黎軍,按造反論處。主謀夷九族、凌遲棄市,從者一律殺殺殺!

第二步,進行反向的改土歸流,即將當地土蠻聚居的州縣,改為宣慰司、安撫司以及各個大小土司。只在漢人及其後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