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回到皇宮後,召妓之事似乎並沒有被太后或孫皇后發現,於是一切照舊。
一日照例由翰林官進講《資治通鑑外紀》,主要講的是三皇五帝的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其實這些古時候聖賢之君的事蹟大多來自後人編造,更多的是起教化後世之君的作用。
講完後,朱瞻基借題發揮,問諸臣道:“古時帝王有巡狩之禮,後世何以不行?”
楊士奇對曰:“古之君臣,上下往來,以通禮意。至秦朝時尊君抑臣,斯禮遂廢。”
意思就是以前的君臣是比較平等的,上下往來是為了交流感情。後來到了秦朝,君權上升,上下尊卑更明顯了,這種禮節就沒有了。
朱瞻基搖頭覺得楊士奇說得不準確,更有些暗惱於楊士奇好像在“蛐蛐”他不夠禮賢下士,對於群臣的進諫也常常不予理會。
楊榮進言道:“時勢不同也,後世人君出巡,千乘萬騎,百姓深受困擾,故而仁君輕易不出巡,以免擾民爾。”
朱瞻基還是不滿意。
趙輝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他還是不喜歡困在京城中,世界這麼大,總想去看看。
這是好事啊,一個帝王有進取之心,比一味待皇宮裡玩女人或修仙強多了。
便發言道:“臣以為,巡狩之禮,考制度,觀民風,是為定國家、安社稷。天子長居京師,如何能知天下事?不免為臣子所矇蔽,故而臣以為,天子巡狩,不可偏廢也。”
對於這件事情,夏原吉居然也出言附和表示同意。
“臣以為,天子巡狩,可行也。此為考查地方、巡視邊防之舉,不必徵調大軍,不需徵發民夫,不擾動地方。”
朱瞻基遂大喜,便此初步議定,打算出京巡視邊防。
這次巡邊,由趙輝領兵,成國公朱勇、陽武侯薛祿副之,以金忠為前鋒。文臣方面,由夏原吉隨行。
京師這邊,由楊士奇、張輔一文一武留守。
出了京師,朱瞻基與趙輝閒聊。
朱瞻基很是興奮,自從當皇帝后,他是第一回出京,有一種突然掙脫牢籠的感覺。
“趙輝,你覺得我為什麼要巡邊?”
“陛下是為邊防計,鞏固國家安危。”
朱瞻基其實意不在此。
“也不盡然,自從文皇帝五徵漠北之後,不論是阿魯臺(韃靼首領,此時還是沒死)還是脫歡(瓦剌首領),都不敢再南下了。”朱瞻基見趙輝不解,繼續道,“朕要先看看,我不在京師,朝局能不能穩定。”
朱瞻基第一要看看內閣與司禮監的組合能不能承擔起國家的政務。第二也要看看,張輔執掌京營,會不會有所異動。要知道朱瞻基的兄弟們都還在京師,還沒出京就藩。如果有人要造反,扶立一個藩王那是順手一抓就有。
“陛下多慮了。”趙輝笑道,心中暗想果然皇帝都多疑,朱瞻基的帝位經過平定漢王叛亂、平定交趾黎利後,還是很穩固的,誰也不會起了跳反之心。
朱瞻基視察士卒的軍糧,並一起嚐了一筷子士卒的糧食,發覺十分的粗劣,便問道:“怎麼這麼難吃?”
趙輝等人都訕笑,軍糧一向如此,可比不得御膳。
朱瞻基便嘆息,“士卒出征艱苦,百姓供糧不易,吾更當愛惜民力。”
朱瞻基率軍巡視各個邊關,之後在石門驛駐蹕。
這時,守將忽然上奏蒙古兀良哈部萬餘人,已經進入大寧地區(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其兵馬經過了會州(今河北承德市平泉市),即將抵達寬河(今河北承德市寬城縣)。
兀良哈首鼠兩端,經常在韃靼、瓦剌與大明之間反覆跳反,是出了名的二五仔,當時朱棣將他們一頓暴打,也不全是朱棣沒捉到阿魯臺、兀良哈躺槍。主要是這三部人馬還是不夠老實,看哪方強,就上去跪舔。可謂是“蠻夷畏威而不懷德”的典型例子。
大家都建議朱瞻基趕緊調集大軍,命京師增兵進援。
只有趙輝嗤笑道:“區區萬餘人,我軍足可以大破之,還要從後方調兵嗎?笑話。有陛下在,我軍可以一敵十。”
朱瞻基哈哈一笑,也道:“兀良哈以為我軍沒有防備,來偷襲打草谷罷了。如今我在這裡,嚇也嚇死他們。傳令出擊,迎擊賊寇。”
先前,兀良哈被朱棣暴打了一頓後,老實了一兩年,到了朱瞻基登基後,又不來朝貢了。很明顯又起了反心嘛,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他上奏要求增兵進討,朱瞻基當時沒有騰出手來,就沒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