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帶著一肚子的抱負離開成都。在跟劉平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之後,他決定開始對南蠻進行徹底的漢化。
而劉平在幹嘛呢?
他在開會,興平四年元十五,劉平召開了第二屆科考組織大會。與會的有漢王劉備、都督府左都督關羽、六部尚書、以及侍郎。還有蜀郡太守和成都縣縣令。
因為科舉的事情年前就定下來開年要開考,通知也在年前發下去了。禮部這邊已經做好了今年的方案,尤其是是有之前的經驗,這一次的方案更加細緻。
而且因為有了翰林院的關係,今年的考題也基本上的確認了。考綱範圍嘛,仍舊是以七經為主,翰林院自己修的一些書籍作為參考書目。參考書目裡,排在第一的就是劉平的《德安新書》
但是《德安新書》是給考官做參考的,主要是在批閱最為重要的策論的時候,那《德安新書》當理論基礎用。
今年彙報方案的還是孫乾。
“以上就是今年科舉的方案,若是有錯漏之處,還請諸位指出。”說完,孫乾對著眾人拱手行禮。
劉平點了點桌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然後道:“今年某覺得可以最佳化一下。”
說到這裡,劉平站起來,說道:“一是分出明經和進士兩科,二是增加雜科,三是開武科。”
“首先是明經科,很多讀書人可能不擅實務,但是卻對經典多有研究,這些人參與科考很顯然是有些吃虧的。而且就算是考上了,那對吾等來說,也沒有什麼作用。倒不如直接開明經科。這些人考中了之後,一部分去翰林院,一部分去教育司。”
教育司,是禮部新開的衙門。
去年在劉平的指導下,禮部開始了全新的教育司衙門,禮部尚書鄭玄兼任教育司司長。而教育司的主要工作,顧名思義。
當然,這事兒也不簡單。按照劉平的建議,教育司內部又分為教研室、全國教師保障處兩個主要班房。當然還有財務等等其他的,但是那些沒必要詳說。
教研室,主要工作其實就是教科書的制定、稽核。當然,現在的教科書還是以七經為主。一是現在就引入自然科學多少有點離譜,二是七經為主的成本最低。在七經的基礎上,教研室目前暫定的教科書還有《算經》、《德安新書》、《雜論》
只不過這三本書,除了《德安新書》之外,剩下的兩本還編纂當中。編書,還是給天下讀書人編書,這種事情,翰林院的那幫讀書人可太熱情了。每個人都想參與進來,所以這進度,還是可期的。
至於全國教師保障處,目前的指導思想是做到兩個保障,一是保障所有的學校都有老師,二是保障所有老師都能吃飽穿暖。
同樣的,全國教師保障處還負責給老師評級,暫定為五級,其中最低一級的老師薪資待遇等同於從七品的文官。也就是說,在劉備勢力範圍內,當老師就等於做官。
當然老師這個說法也只是為了行文和日常交流方便。按照目前劉備勢力內部的正式公文來說,這些老師統稱為學政官。學校在內部公文也統稱為學堂。
比方說成都縣在籌建的大學,就叫成都大學堂。
回頭會議上。
劉平繼續說道:“然後便是雜科,其實之前咱們也小範圍的幹過這事兒。但是某的意思是,從這一次科舉之後,就把雜科給定下來。暫時來說,工、醫兩項可以考慮得。優秀的工匠可以直接去格物司當差,醫科的學生可以留在成都,也可以下放到地方、軍隊等等。”
他說得很籠統,主要也是因為他就是提個引子出來,拋磚引玉了屬於是。而且雜科不像明經科,今年就能開考,雜科很明顯至少兩三年的籌備期。
武科就沒什麼好說的,可以直接委託給兵部去搞就行。
劉平發言結束之後,議事廳內所有人都開始思考,然後小聲溝通著。
明經科這個,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給讀書人多一條路走,大家都是沒意見的。這件事上誰提反對意見,傳出去了,要被天下讀書人給罵死的。
至於雜科這個,工部是舉雙手贊成的。禮部也贊成,畢竟負責的東西越多,權力相應的也就越大嘛。同理,吏部也同意。
但是吧,這事兒大家也清楚,不是那麼好辦的。
這不是說開了雜科,就完事了的。按照劉平的一貫作風,很明顯這是現在上層把餅畫出來,倒逼下層去自發的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說白了就是,好處給你們放這了,要不要拿,你們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