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郡(此時還叫益州郡,後來丞相改名建寧的,這裡直接用建寧郡了。)
下轄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椵、律高、賁古等縣。
這裡雖然地處西南,遠離中央王朝,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開發不足的。但是益州郡本身並不窮,可以說是是周邊幾個郡最為富庶的。
一是建寧郡的水系發達,水資源充足。在滇池地區有大量肥沃的土壤,保證了基本的糧食供給。
除此之外,建寧郡最為重要的資源是銅礦!
益州郡如今已經發現的銅礦產地,共有十六個,保守估計大概有數十萬噸的儲量。這裡的數十萬噸不是銅礦石的量而是最終鍛煉出來的銅的產量。
按照如今劉備集團的銅錢製作標準,一枚銅錢大概在四克左右,含銅量約佔80%左右。益州每年的產銅量,完全可以支撐劉備集團的貨幣發行需求。
有耕地、有銅礦,益州的經濟發展雖然不能跟北方相比,但是在西南這一塊還是很可以的。
如今建寧郡的治所在滇池縣。滇池縣大概是後世昆明晉寧區一帶,地處雲南中部的滇池湖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山脈、丘陵與平原、湖泊等多種地形。
其中,滇池是周圍最大的淡水湖,對當地氣候調節和農業灌溉意義重大,周邊平原土地肥沃,是重要農業區 。
靠著滇池和益州郡的銅礦資源,滇池縣的漁業和手工業很發達,尤其是青銅器,製作的非常精美,算是建寧郡的拳頭產品。只不過產量比較少,只有少部分能夠用做貿易。
再一個,銅基本上約等於錢了,所以這玩意價格也高,不少普通老百姓就算有了銅器也大多數都是融了藏起來,而不是用作交易。
劉平在制定益州各郡的五年計劃的時候,針對建寧郡就提出過,要把當地的青銅器產業給做起來。由官方出面,建立官營的銅器製作工坊。
一來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二來也可以將銅器這個行業的利益最大化。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此時關羽已經到了滇池。並且在滇池的建寧郡太守府,見到了此時的建寧太守,董和。
董和是南郡人,但是祖籍是巴郡江州人。本來董和應該是劉璋的人的,按照原本歷史軌跡,董和會加入劉璋麾下,從縣令做起,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到建寧郡太守。
但是隨著劉備的崛起,事情有了變化。
原本歷史上,董和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遷回了巴州。但是在這條線上,董和雖然同樣舉家西遷,但是在綜合考量了之後,去了漢中。
也是那時候,董和加入了劉備勢力。
董和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原本歷史上劉備入蜀之後,他在內政上基本上跟諸葛亮相當。他為掌軍中郎將,諸葛亮是軍師將軍。他們兩個人共同執掌劉備集團的左將軍、大司馬府等事務。
而且因為董和這個人跟益州的各個少數民族關係融洽,所以他大多數之後都在治理安撫邊疆的少數民族。
建寧郡太守府,董和對關羽的到來並不感到意外,早在半個月之前,他就收到了成都方面的命令,也提前做好了協助關羽的準備。
“將軍一路辛苦了。”董和對關羽拱拱手,嘴上寒暄著:“目前郡內糧草已經準備好了,後續成都轉運過來的糧食,也會在滇池統一排程。”
關羽點點頭,道:“這一次跟著本將軍一起來的,一共只有三千人馬,後續部隊會匯合到這裡,說一說南蠻的情況吧。”
董和知道關羽的性子,也沒有廢話:“目前南蠻大部,其實都活躍在益州南部邊境,只有少部分深入到了益州的領土。至於郡內的南蠻,基本上都是普通老百姓,有頭人管理者,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詳細說說看。”
“如今南蠻最大的勢力有三家,一是建寧郡南部的孟氏,這一部可以說是整個南蠻最為強大的一支,除了孟氏之外,還有越嶲郡的高氏和牂牁郡的朱氏。”
董和說到這裡,頓了頓道:“孟氏大概有蠻兵數萬,高氏和朱氏稍微弱一些,但也能拉起來兩三萬的蠻兵。”
“這主要是因為蠻人幾乎全民皆兵,只要是成年男子拿起武器就能作戰。不過戰鬥力其實也就那樣,真正的戰兵,三家其實也沒多少。孟氏能有一萬多,其他兩家合起來一萬多吧。”
“這也不少了。”關羽皺了皺眉頭,問道:“建寧郡郡兵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