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想要對產業進行升級,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技術儲備不足。”
就在呂布發飆的時候,宋瑜正在跟劉平訴苦。
“您說的那個工廠模式,吾等也研究了。從生產上來說,的確是非常有效。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宋瑜說著話,看了一眼張松:“工部和戶部研究了一下,興建工廠,培養熟練工人這件事可以做,但不能大規模的推廣。”
“第一個問題是,原材料供應。”
“如果建工廠的話,那以工廠的生產效率,目前的原材料供應量肯定出問題的。每年的原材料產量只夠工廠開工半年的。”
“第二個問題,像是絲綢、琉璃這種的,價格都比較高,就算生產出來了,也很難賣出去,其實沒必要。就目前的產量來說,足夠支撐吾等的財政。”
“第三個問題,就是技術儲備的問題.....”
劉平這個時候打斷了宋瑜,道:“你的意思某也明白。”
說白了,眼下劉平想要搞工廠,能搞嗎?其實是可以的。就算沒有裝置和技術的支援,但只要形成規模化生產,那麼成本也是會被拉低的。
而且現在劉備集團的技術儲備,並不像宋瑜說的那樣,支撐不起來。至少紡織業上,是可以支撐的。
新式紡織機加上蒸汽機再加上一個熟練的女工。
這生產效率直接就拔起來了。
不過原材料供應的確是個問題,畢竟眼下耕地還是以種糧食為主。就算有規劃經濟作物,但也不會太多。
還有就是,一旦進入工廠模式。按照現在的消費力來說,產能過剩是會必然出現的。
在東漢末年,想到產能過剩這個詞,劉平還是莫名的覺得有些有趣。
“某並不是說,讓你們按照某之前跟你們說的那樣,以技術為基地建立工廠,而是在管理模式上。”劉平笑著對宋瑜說道。
“說簡單點,就是將這些熟練工匠組織起來,統一管理,統一生產。原材料和售賣都由工廠負責,工匠們就跟吾等坐班一樣,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就行。每月給一個保底的月俸,然後每製作一件產品,再給獎勵。”
“也就是說,工匠獲得的是底薪加提成。”
“底薪?提成?”張松有些好奇,這幾個字他都認識,但是組合在一起,讓他有些發懵。
劉平見狀就大概解釋了一下。
聽明白之後,作為戶部的高官,張松立刻有了一個想法:“那為什麼吾等不能採取這種方式給百官發放俸祿呢?”
“做官哪有提成?”宋瑜覺得張松想得有些奇怪。
劉平笑了笑道:“這個就不用用在吾等身上了,不合適的。”
“總覺得這是一個省錢的好辦法。”張松摸著下巴說道。
“先說工廠的事情吧。”宋瑜將話題拉了回來:“這件事你們戶部有什麼建議?”
“原則上戶部是同意的。”張松打起了官腔。
原則上同意,實際上就不同意唄。
“但是。”果然,張松話鋒一轉道:“工廠建設的成本,工匠的管理成本等等這些都得先核算出來。”
“多大的工廠,多少工匠,能產出多少這都要算明白,沒算明白的話,還是不要輕易建設的好。”
劉平算是明白了,這兩位是不同意建立工廠的。
“那這件事就再等等。”劉平倒是沒什麼執念,畢竟是未來五年的規劃,肯定是每一個點都要拿出來討論的。
哪些能用,哪些不行,不是劉平一個人說的算的。
畢竟一人計短。
“說起來,今年各部門都要給前五年做個總結,你們工部和戶部準備的如何了?”劉平主動聊起了閒天。
聽到這個問題,張松和宋瑜臉上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還在整理卷宗,做資料。”張松揉了揉眉心:“好在之前每年都有總結,可以拿過來整合一下,不然的話某覺得都整理不過來。”
那邊的宋瑜也點點頭:“前五年,工部主要就幹了兩件事,基建和技術突破。技術突破這一點好說,但是基建這個,也是比較費時費力的,尤其是各地修路,每天都有新的進度傳來。”
“有準備就行。”劉平笑了起來:“你們兩位的報告,可是吾等了解目前整個勢力範圍內真實情況的基石,一定要做好了。”
“丞相放心便是。”
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