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因素。”
林真逸沉思片刻,說:“我們先看看之前成功實驗的培養基記錄,對比一下差異,也許能找到更準確的答案。”
潘軍點頭表示贊同,兩人轉身走向資料櫃。
資料櫃裡裝滿了厚厚的實驗記錄資料夾,每一本都承載著過往的科研歷程。
他們在櫃子裡翻找著,手指在資料夾的脊背上快速滑動。
“這裡,找到了。”潘軍興奮地抽出一本資料夾,快速翻閱著。
“你看,上次這個成分的比例雖然和現在相近,但當時還新增了一種微量元素。”
林真逸湊上前去,仔細看著記錄,心中若有所思:
“會不會就是這個微量元素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可能在細胞的某些代謝途徑中起到了催化或者調節的作用。”
“有可能,不過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潘軍謹慎地說。
“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作用往往很微妙,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都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林真逸說:“那我們先配製一批含有這個微量元素的培養基,進行小範圍測試。”
“我們可以設定一組對照實驗,一組使用含有微量元素的培養基,一組使用原來的培養基,這樣能更直觀地看出效果。”
“好,但是測試的細胞樣本數量和培養條件也要嚴格控制。”潘軍補充道。
“細胞樣本要選擇活力相近、狀態良好的,培養條件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都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林真逸分配著任務:“我來準備細胞樣本,你負責配製培養基。我會在細胞培養室裡仔細挑選,確保樣本的質量。”
林真逸來到細胞培養室,這裡的溫度和溼度都被精確控制著。
他穿上無菌服,戴上手套和口罩,透過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挑選著狀態良好的細胞樣本。
他的眼睛緊緊盯著顯微鏡的目鏡,手中的移液器如同繡花針一般精準,將細胞分別放置在培養皿中。
一邊操作,一邊心中默默祈禱這次的調整能夠解決資料波動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實驗室的另一角,潘軍正在認真地配製著含有微量元素的培養基。
他按照新的配方,精確地稱量著各種成分,天平的指標在刻度盤上微微晃動,最終穩穩地停在了準確的位置。
他將稱好的成分逐一加入到容器中,用攪拌器緩緩攪拌,確保每一種物質都充分溶解混合。
“希望這次能行。”他輕聲說道。
當林真逸帶著細胞樣本回到實驗臺時,潘軍也已經將培養基配製好了。
他們將細胞樣本放入培養基中,然後輕輕放入培養箱,培養箱的門緩緩關閉,發出輕微的“咔嚓”聲。
林真逸設定好培養條件,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引數在顯示屏上一一顯示。
“接下來就結結果了。”林真逸看著培養箱說道,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在等待實驗結果的間隙,林真逸和潘軍並沒有閒著。
他們開始整理實驗室的其他裝置和試劑,清理實驗臺。
林真逸拿起抹布,仔細擦拭著實驗檯面上的汙漬,將用過的儀器清洗乾淨並歸位。
“你最近有沒有關注行業內的一些新研究成果?”潘軍問道。
“有啊,我看到有一些關於基因編輯在生物製藥方面的新突破,感覺很有前景。”林真逸回答道。
“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精確地對基因進行修飾,為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帶來了新的希望。”
“嗯,我們也可以嘗試在我們的研究中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技術。”潘軍若有所思地說。
“也許可以從基因層面來研究細胞培養的最佳化,探索新的培養方法。”
“但是新技術也意味著新風險,我們需要充分評估可行性。”林真逸提醒道。
“基因編輯可能會引發一些不可預測的基因突變,對細胞的功能和特性產生影響,我們必須要謹慎對待。”
“沒錯,不過如果能夠成功應用,也許能讓我們的研究取得更大的進展。”潘軍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我們可以先進行一些理論研究和模擬實驗,評估風險和收益。”
這時,培養箱發出了提示音,預示著實驗結果即將揭曉。
林真逸和潘軍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緊張和期待。
他們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