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1 / 1)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作為託孤大臣主要原因:

其一,在於三人深受儒家思想,都以忠誠,正統觀念為著,算是對朱允炆的皇權有很大的幫助。

其二,這三人才學都是很高的,相當於很會讀書的高材生,名聲在外,朱元璋認為他們的學問可以為朱允炆治國提供智慧和建議。

其三,為了平衡朝堂實力,可以制約武將權力,防止武將專權,同時他知曉朱允炆的文治理念,他想讓一些文官來幫助朱允炆完成,改變洪武時期可能過重的武治色彩,實現政治權力的平衡和國家治理模式的轉變。

只是他沒想到這三人屬於腐儒。

——————

方孝孺

方孝孺深受儒家經典影響,居然曾試圖恢復井田制,想要開歷史倒車。井田制是一種古老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逐漸瓦解。

在明朝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人口眾多、土地私有制已根深蒂固,商業活動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想要恢復井田制完全不切實際,這不僅會觸動眾多地主豪紳的利益,而且在實際操作中,土地的重新劃分、農民的組織等問題根本無法有效施行,會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好在朱允炆也明白這條建議的危害,沒有同意此建議。

——————

黃子澄

作為削藩政策的提出者,這條政策很正常。削藩此舉其實不論是誰上位都會去想,畢竟明朝藩王不論權利俸祿都是很高的,更何況朱允炆還是一個小輩。

朱元璋在時藩王肯定不敢有想法,但朱元璋離世,作為小輩,朱允炆怎麼可能不去忌憚這些藩王。

但黃子澄削藩政策,主張先從有不法行為的藩王入手,於是建文帝開始對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藩王動手。

這種策略看似合理,是從藩王的過錯入手進行削藩,但實際上卻打草驚蛇。尤其是沒有第一時間重點對付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這給了朱棣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和謀劃反抗。

——————

齊泰

作為一位兵部尚書,在軍事上有紙上談兵的嫌疑。在靖難之役爆發後,他提出的軍事策略很多是基於理論知識,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例如,在部署軍隊應對燕軍時,他過於注重戰略要地的防守,卻忽視了燕軍靈活機動的作戰特點。燕軍常常繞過朝廷軍隊重點防守的城池,直搗黃龍。齊泰沒有提前做好應對這種情況的預案,導致朝廷軍隊在戰場上很被動,而且他在軍事指揮過程中不能根據戰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使得朝廷軍隊多次貽誤戰機。

——————

三人結局:

齊泰

- 朱棣進入南京後,齊泰在外積極聯絡各地力量,企圖抵抗朱棣。他喬裝打扮,穿著白衣,騎著白馬奔走於各地。然而,在這種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他的反抗顯得無力。最終還是被朱棣的人抓住,被押解到京城。朱棣對他恨之入骨,將他打入大牢,嚴刑拷打。齊泰面對朱棣的審問,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沒有屈服。朱棣下令將他處死,並且按照處理叛逆之臣的方式,對他的家族進行了殘酷的株連,沒收財產,家人或被斬首,或被流放,遭受了滅頂之災。

...

黃子澄

- 靖難之役後,黃子澄被俘。朱棣在朝堂之上質問他當初的削藩策略等問題,黃子澄毫無懼色,依舊以君臣大義反駁朱棣。他表示自己忠於建文帝,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維護明朝的正統統治。朱棣惱羞成怒,下令對他處以磔刑。這種刑罰極其殘酷,就是把人的肢體分裂。而且朱棣還下令將黃子澄全族老小全部誅殺,其家族的親戚、奴僕等相關人員也受到牽連,幾乎被斬盡殺絕,以此來發洩自己對黃子澄的憤恨和消除潛在的反抗力量。

方孝孺

- 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重要謀士和大儒,在朱棣眼中是必須要征服的物件。朱棣想要利用方孝孺的聲望來為自己的登基正名,於是讓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身著喪服來到朝堂,放聲大哭,悲慟不已,他嚴詞拒絕朱棣的要求,並且大罵朱棣篡位。朱棣威脅要滅他九族,方孝孺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一怒之下,將方孝孺的學生朋友也算作一族,湊成“十族”,全部誅殺,總共殺了八百多人。方孝孺本人則被凌遲處死,成為歷史上一個慘烈而悲壯的事件。(算是在當時文人圈內,留下個忠君的好名聲,對朱棣名聲略有影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