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朱高煦,大夥應該會想到一個有趣的稱號—大明第一掃堂腿。
大部分都是從《大明風華》中看到笑侃,實際上這一事件記載於《明史紀事本末》,此書由清朝谷應泰編撰,有一定史料價值。
但正史《明史》未記載此事。
《明史》在清朝官方主持下編撰,資料收集廣泛且經過嚴格考訂。
《明史紀事本末》雖有參考價值,但成書時間早於《明史》,且作者谷應泰為私人修史,在資料佔有和考訂嚴謹性上或不及官方修史的《明史》。
所以《明史》未記載,使該事件真實性打折扣。
此外,該故事頗具戲劇性,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添油加醋、誇大事實的情況 。
倒是可以在同人小說中寫一寫。
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了解明朝這位漢王爺朱高煦吧!
——
朱高煦,一個被一句“世子多病,汝當勉勵”這句話奠定悲慘結局的王爺。
他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父親為燕王朱棣,母親是仁孝文皇后徐氏。
徐氏乃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女 ,如此高貴的出身,讓朱高煦自幼便身處權力與榮耀的中心。
朱高煦成長於北平的燕王府。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燕王府不僅是其生活起居之所,更是一個充滿政治氛圍和軍事色彩的地方。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後,積極參與北方軍事防禦,多次受命出征蒙古殘餘勢力。
朱高煦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對軍事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培養出了勇敢無畏的性格。
在文化學習方面,他師從當時的鴻儒碩學,研讀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同時,他也學習歷史,透過研讀《史記》《漢書》等史書,瞭解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
在騎射武藝訓練方面,朱高煦接受了嚴格的軍事技能培訓。
他跟隨經驗豐富的武將學習騎馬射箭、刀槍劍戟等兵器的使用技巧,以及排兵佈陣、行軍打仗等軍事戰略和戰術知識。
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朱高煦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尤其擅長騎射,在戰場上能夠衝鋒陷陣,勇往直前。
————
靖難時期
- 嶄露頭角的白溝河之戰:1400年的白溝河之戰是靖難之役的關鍵一役。
當時,李景隆率領的南軍號稱百萬,氣勢洶洶。
燕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形勢嚴峻。朱高煦率數千精騎作為燕軍的突擊力量。
戰鬥中,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衝入南軍陣中。
其勇猛無比,手中長槍揮舞得密不透風,所到之處,南軍士兵紛紛倒下,陣腳大亂。
在朱高煦的帶領下,燕軍士氣大振,乘勢對南軍發起全面攻擊。
最終,燕軍大獲全勝,李景隆率領的南軍全線潰敗。
此役中,朱高煦的英勇表現極大地鼓舞了燕軍計程車氣,成為燕軍獲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也因此在軍中聲名大噪,威望日益提高。
- 救父於危難的東昌之戰:同年的東昌之戰,燕軍遭遇南軍的頑強抵抗,陷入困境。
朱棣親自率軍衝鋒,試圖突破南軍防線,但南軍早有準備,他們利用有利地形,設下重重埋伏,對燕軍進行圍追堵截。
朱棣在戰鬥中陷入南軍的重重包圍,身邊的將士越來越少,形勢萬分危急。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朱高煦率領數千援兵及時趕到。他看到父親朱棣身處險境,心急如焚,怒吼一聲,揮舞著手中的兵器,不顧一切地衝入南軍包圍圈。
朱高煦猶如猛虎下山,在南軍陣中左衝右突,勢不可擋。
他的英勇行為極大地鼓舞了燕軍計程車氣,燕軍將士們看到朱高煦前來救援,頓時精神大振,紛紛振作起來,與南軍展開殊死搏鬥。
在朱高煦和燕軍將士們的共同努力下,朱棣終於突出重圍,脫離了險境。
東昌之戰雖然燕軍最終戰敗,但朱高煦在戰鬥中不顧個人安危,奮勇救父的行為,贏得了朱棣的極大讚賞和信任,也讓他在燕軍中的威望進一步提高,成為燕軍將士們心目中的英雄。
- 朱棣的激勵與朱高煦的野心:在靖難之役的艱苦戰鬥中,朱棣看到朱高煦在戰場上表現出的非凡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