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內閣(1 / 1)

————

明朝初期,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目的是加強皇權。

但這導致皇帝政務負擔極重,皇帝需要直接處理大量的政務,從軍政大事到地方瑣事都要親自過問。

據記載,朱元璋每天要批閱大量奏章,常常工作到深夜,這讓皇帝難以承受如此繁重的政務壓力。

隨著明朝統治範圍的擴大和社會事務的增多,政務變得越來越複雜。

比如,在財政方面,稅收的管理、物資的調配等事務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精力去處理;在司法領域,案件的複核、法律的制定等工作也日益繁重。

而且,國家在文化、教育、工程建設等諸多事務上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決策。

...

直到朱棣在登基之初,面臨著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繁重的政務壓力。

但朱棣經常要進行對外征戰等事務,難以像朱元璋那樣全身心地處理日常政務。

於是,他開始挑選一些翰林官員作為自己的顧問,這些翰林官主要職責是協助朱棣閱讀和處理大量的奏章。

朱棣經常會召見他們,在宮中的文淵閣討論政務。

這些翰林官組成的小團體沒有明確的機構名稱,人數也不多,但其工作模式已經初步具備了內閣的雛形。

他們主要幫助朱棣理清奏章的要點,提供一些參考性的處理意見,還參與詔書的起草等事務。

內閣正式設立時間並無準確記載,普遍認為是在靖難結束後便有的。

朱棣在選拔內閣成員時,主要從翰林院選取有學識、有才能的人。

這些人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在政治見解上也各有長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官員的職責逐漸拓展。

他們除了協助處理奏章和起草詔書外,還開始參與朝廷一些重要事務的討論,如邊境軍事策略、大型工程建設的規劃等。

例如,在朱棣北征期間,內閣官員會在北京協助太子處理政務,並及時將重要資訊傳遞給朱棣,發揮了重要的參謀作用。

內閣成員因為經常能接觸到皇帝,並且為皇帝提供高質量的政務建議,他們的地位逐漸提升。

皇帝對他們的意見也越發重視,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漸漸地,這個以文淵閣為辦公地點的顧問團體有了相對固定的人員、職責和工作流程,內閣機構正式形成。

不過在早期,內閣的權力還比較有限,更多的是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不能像丞相那樣直接指揮六部等政務部門。

——————

早期內閣成員主要有:

解縉:建文四年十一月進,永樂五年二月罷。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初期很受朱棣重視,為朱棣提供諸多政策建議。

...

胡廣:永樂五年二月進,十六年五月卒。學識淵博,參與詔書起草、經史講解等事務,在朝廷中起到一定的平衡各方觀點的作用。

...

楊榮:永樂十六年五月進,二十二年八月降。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著稱,在朱棣北征期間發揮重要作用,日常政務處理中也能為朱棣出謀劃策。

...

楊士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正統九年三月卒。為人公正且善於協調各方關係,主要協助朱棣處理官員任免等人事問題。

...

黃淮:建文四年八月進,十一月降。專門負責制敕,被史學界認為是明朝的第一任首輔。

...

胡儼: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他以經學和史學方面的深厚造詣著稱,在文淵閣中主要負責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事務。

...

金幼孜:在文淵閣當值期間,主要職責包括參與機務討論、為皇帝提供文化和政務方面的諮詢服務等,隨朱棣北征,記錄北征事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