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接待了他們,並回贈了當地特產。
之後繼續航行,訪問了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不過在爪哇發生了一些小衝突,被稱為“爪哇事件”。
——《當時西爪哇的麻喏巴歇國東王和西王正在內戰,鄭和船隊計程車兵上岸進行貿易時,被西王計程車兵誤殺了170人,西王得知後非常害怕,派使者謝罪,鄭和考慮到主要任務是宣揚國威和開展友好交流,就和平處理了此事。》
- 接著船隊又來到蘇門答臘(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在這裡也進行了物資貿易,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深受當地人喜愛,同時採購了當地的香料等特產。(胡椒,龍腦香,安息香,肉豆蔻,丁香。)
-下一站錫蘭山(現如今斯里蘭卡)
之後鄭和並沒有處決亞烈苦奈兒,而是將他帶回中國。
- 柯枝(今印度柯欽,是印度西海岸的重要港口。)正常交流一番。(獲得了一些珊瑚做的工藝品,以及珠寶香料。)
-古裡(位於今印度科澤科德一帶,是當時印度洋沿岸重要的貿易中心。)
這一站也是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這裡屬於當時貿易中心,鄭和等人在這裡購買了打量香料,珠寶等物品,並商量出一種有趣的交易方式,“擊掌定價”。
結束這一次旅程後,鄭和於永樂五年七月,回到明朝,帶回了許多國家的使節,如占城、爪哇、古裡等國的使者覲見朱棣,使得朝貢體系進一步完善。
同時,航海技術人員也開始對航海技術進行總結和完善,例如對指南針的使用、天文航海知識的積累等方面都有新的進展。
於是乎,朱棣成熱打鐵,便再次讓鄭和開啟第二次下西洋
————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永樂七年,第二次下西洋路線大致不變,只是有了第一次經驗,船隊在途中航行時間加快許多,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停留諸國。
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交流,主要是回訪與貿易,以及文化層面。
————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永樂九年六月。
這一次航行主要地點並無改變,只是其中增加了許多小島。
這一次發生了錫蘭山之戰,其國王亞烈苦奈兒性格較為殘暴且貪婪。當鄭和船隊在第三次來到錫蘭山時,亞烈苦奈兒看到船隊攜帶大量的財寶,便起了歹心。
國王亞烈苦奈兒一方面假意邀請鄭和等上岸,將他們引到都城;另一方面,他暗中派遣軍隊到鄭和船隊停泊的港口,去劫掠船上的財物。
鄭和很快察覺出情況不妙,他當機立斷,率領自己的隨行人員兩千餘人,離開都城,趁著錫蘭山國都城空虛,直接向王宮發起進攻。
鄭和指揮軍隊出其不意地攻佔了王宮,還生擒了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之後,鄭和帶著國王等人離開錫蘭山。回國後,鄭和將亞烈苦奈兒獻給明成祖朱棣。
朱棣展現出大國君主的胸懷,並沒有處死亞烈苦奈兒,而是將他赦免。
後來朱棣還派人護送亞烈苦奈兒回國,讓他繼續統治錫蘭山國。
這一事件讓周邊國家看到了明朝的強大武力,同時也看到了明朝並不以武力佔領他國為目的的大國風範,反而使得更多國家願意與明朝交好,更有利於明朝在印度洋地區的外交和貿易活動。
————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永樂十三年七月。
這一次出行時間延後與中途時間加長是因為朱棣作為一個擁有宏偉抱負的皇帝他希望大明的影響力能更一步擴大。
所以,在第四次航線也增加了繼續探索的路程,其中準備便也更久了。
東南亞段
- 鄭和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先到達占城。在占城,他們與當地進行了物資交換和文化交流,明朝船隊帶來的絲綢、瓷器等物品很受歡迎。
- 接著來到暹羅(今泰國),暹羅是當時東南亞的重要國家,雙方互贈禮物,鄭和向暹羅國王傳達了明朝的友好意願。
- 經過彭亨(位於馬來半島東部),在滿剌加(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船隊在這裡進行了重要的補給和休整。
滿剌加地理位置優越,鄭和幫助滿剌加擺脫了暹羅的控制,使其獨立,並在這裡建立了倉庫和中轉站,用於存放貨物和修理船隻。
之後又訪問蘇門答臘和南巫裡等,進一步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