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永樂帝—朱棣(下)(2 / 3)

御製集的存在也反映了明朝宮廷文化的繁榮。同時,它為後世研究明代文學風格的演變以及宮廷文學的特點等提供了珍貴的樣本。

...

-為善陰鷙(zhi):

《為善陰騭》成書於明永樂十七年三月 。

- 《為善陰騭》是一部具有濃厚道德教化色彩的書籍。朱棣敕編此書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善惡報應觀念,用道德規範來引導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在傳統社會觀念中,人們普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朱棣利用這種觀念,透過書籍的編纂來傳播官方認可的道德價值觀。

- 故事選材: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包括官員、平民、商人等。故事內容涵蓋了各種善舉,如賑濟災民、樂善好施、捨己救人、公正執法等。例如,書中有官員在災年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後來自己子孫興旺的故事;也有普通百姓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終得到好報的情節。

- 編排形式:每個故事都有一個四字標題,方便記憶和引用。在故事之後,還附有論斷和詩。論斷部分是對故事所體現的道德觀念進行闡釋,強調善舉的重要性和意義;詩則是以文學的形式進一步昇華主題,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 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為善陰騭》雜糅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從儒家角度看,書中體現的善舉很多都符合儒家的仁愛、正義等道德觀念;從佛教角度講,因果報應的觀念貫穿其中,行善得福、作惡受禍的思想與佛教的輪迴觀念有相通之處;從道家角度而言,書中也有勸人順應天理、積累陰德的理念,這和道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相互呼應。這種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使得書籍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被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

- 國內傳播:朱棣大力推廣這本書,將其頒賜給諸王、大臣、宗族子弟等統治階層人士,讓他們學習其中的道德觀念,並以身作則。同時,透過儒學科舉,讓天下士子接觸和傳播這些思想。在民間,藉助鄉約、社學、保甲、社倉等組織,將書中的內容傳播給普通百姓,對社會底層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善。

- 國際傳播:明朝在當時的東亞文化圈具有重要地位,《為善陰騭》還被頒賜給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對這些國家的道德文化和社會觀念也產生了一定的域外影響。

————————

-後宮:

首先便是我們熟知大明三大賢后之一,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洪武九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被冊立為皇后。

她精通四書五經,輔佐朱棣治理朝政、安撫宮廷,於永樂五年七月崩於南京,壽四十六,葬於長陵。

其餘的還有:

-昭懿貴妃張氏:河間忠武王張玉之女,兄為張輔。永樂七年二月,被冊封為貴妃。

-昭獻貴妃王氏:南直隸蘇州府人,是朱棣的寵妃,在永樂初年便已入宮,起初協助徐皇后管理後宮事務,朱棣晚年時能安撫其情緒,於永樂十八年七月七日去世,喪葬禮按明太祖孫貴妃的規格辦理。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權執中之女,姿色美豔,能歌善舞,善於吹簫。永樂七年被封為賢妃,八年隨明成祖北征,勝利歸來時薨於臨城,葬於嶧縣。

-任順妃:朝鮮仁寧府左尹任添年的女兒,永樂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後宮,封順妃。永樂十九年在後宮呂魚之案裡被牽連,自縊而死。

-康靖莊和惠妃崔氏:朝鮮中軍副司正崔得罪的女兒,永樂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後宮,封美人。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她被強迫殉葬,加贈惠妃,諡號“康靖莊和”。

-李昭儀:朝鮮恭安府判官李文命的女兒,在永樂十九年的後宮呂魚之案中被處斬。

-呂婕妤:朝鮮護軍呂貴真的女兒,永樂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後宮,封婕妤。永樂十一年,因被認定爭風謀害權賢妃,被嚴刑拷打後虐殺。

-康惠莊淑麗妃韓氏:出身於朝鮮王朝,本貫清州韓氏。永樂年間由朝鮮進貢給明成祖為妃,稱“韓麗妃”。永樂二十二年,被列入殉葬之列,臨殉葬前跪地苦求放她回朝鮮贍養老母,但不獲準,最終慘遭吊死殉葬,諡號“康惠莊淑”。

-黃妃:朝鮮人,因美貌出眾被送給明成祖為妃。她不是處女且曾墮胎,在永樂十九年的後宮呂魚之案中被處斬。

-喻賢妃:被明成祖封為賢妃,永樂十九年三月廿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