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方面
- 清洗與重建:英宗復辟後,對景泰朝官員進行了大規模清洗,于謙等重臣被處死。同時,他將石亨、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這些新貴勢力專權跋扈,打壓異己。
- 撥亂反正:後期英宗意識到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危害,對他們進行打擊。石亨下獄死,曹吉祥因謀反被誅。此外,英宗任用李賢、彭時、王翱等賢臣,政治局面有所好轉。
- 推行德政:不顧反對釋放建庶人朱文圭,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前朝胡皇后的位號;遺詔罷除宮妃殉葬制度,被《明史》譽為德政。
...
經濟方面
- 財政困難:土木堡之變和景泰時期的動盪,使國家經濟面臨較大壓力,財政狀況緊張,政府需要大量資金用於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和軍事防禦等。
- 農業恢復:政府採取鼓勵墾荒、減輕稅賦等措施來恢復農業生產。一些地區的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有所增加,為社會穩定提供了物質基礎。
- 商業緩增:商業活動逐漸活躍,隨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交通的恢復,地區間的貿易往來增多,一些城市的商業氛圍有所改善,商品種類也逐漸豐富。
...
軍事方面
- 邊防鞏固:北方蒙古瓦剌等勢力依舊侵擾邊境,明朝在邊境加強軍事防禦,設定多座軍事重鎮,派遣將領駐守,修繕長城、增建堡壘,提高了邊防的防禦能力。
- 小規模衝突:天順朝發生了一些小規模軍事衝突,如在遼東地區與女真族的摩擦等。總體上明朝能夠維持邊境的基本穩定,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軍事失利或重大勝利。
...
文化方面
- 建築營造:進行了不少皇家建築的營建工程,如天順二年修南海子行殿及橋樑、天順三年建南城殿宇、天順四年新作西苑殿亭軒館等。
- 科舉文化:科舉制度正常執行,為國家選拔人才。天順朝的科舉考試也有一些軼事,如《罪惟錄》記載有考生試卷被風吹走後又重新答題上榜,試卷還飄到朝鮮王宮的奇事。
- 瓷器發展:從陶瓷發展來看,天順朝瓷器處於從景泰朝向成化朝過渡的階段,工藝有所發展,產品風格接近成化早期。
...
社會方面
- 秩序恢復:經歷動盪後,隨著政治局勢穩定,社會秩序逐步恢復正常,百姓生活逐漸安定,人口也有所增長。
- 流民問題:土地兼併使一些農民失去土地,開始出現少量流民現象,但尚未形成大規模流民潮,政府已開始關注並採取措施應對。
...
英宗仁慈方面
天順元年,英宗復辟後提出釋放朱文圭,不顧一些大臣的反對,稟明太后,派太監牛玉前往鳳陽將其釋放。
還下令在鳳陽為朱文圭建造房屋,命軍隊和地方官供應其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配給二十個看門的人和十幾個丫鬟僕人,允許其結婚生子、自由出入。
只是朱文圭被釋放時已近花甲之年,由於長期與外界隔絕,連牛馬都不認識,不久後便去世了,但他終究在有生之年重獲了自由和名譽。
...
廢除殉葬:
- 原因:明英宗與錢皇后感情深厚,擔心自己死後錢皇后可能會因無子嗣而面臨殉葬的危險,這或許是他廢除殉葬制度的一個情感因素。
另外,明英宗的叔爺爺周憲王朱有燉臨終前表示喪事從簡且無需殉葬,但他死後其弟仍讓朱有燉的妃子殉葬,這讓明英宗惱怒,促使他決心廢除殉葬制度。
...
最終,於天順八年正月十六日,明英宗朱祁鎮在彌留之際,把皇太子朱見深叫到面前,口授遺詔“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明確表示廢除殉葬制度。
廢除殉葬制的影響:
使眾多無辜的妃嬪和宮女得以倖免於難,避免了她們被強行剝奪生命,是對人性的尊重,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為後世君主樹立了榜樣,此後明朝再無人殉事件,也為清朝康熙時期最終徹底廢除殉葬制度提供了借鑑。
這一舉措契合當時社會上以人為本等思想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重視和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