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鄭和永樂朝六下西洋(下)(2 / 2)

真正大規模的黑奴貿易主要是在15世紀中葉 - 19世紀中葉。

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絡還沒有被歐洲人以黑奴貿易這種殘酷的方式主導。

當時非洲內部有自己的奴隸制度,但和後來跨大西洋的黑奴貿易在性質、規模和範圍上都完全不同。

不過,歐洲人在15世紀初就已經開始在非洲沿海小規模地掠奪人口,但是在鄭和下西洋階段這種活動尚未成為全球性的、大規模的商業奴隸販賣體系。

隨著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非洲沿海探險的推進。

再就是當時明朝不屬於奴隸制,出去也只是宣揚國威,就算有少部分掠奪人口進行買賣,鄭和也不會進行大規模購買。

...

鄭和在永樂年間共進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宣德年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沒有繼續開展更多次遠航:

一.財政壓力

財庫吃緊的原因

- 航海成本巨大: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龐大,建造和維護船隻、招募和供養船員、儲備物資等都需要鉅額費用。

例如,建造一艘寶船需要耗費大量的木材、鐵釘等材料,而且寶船體積巨大,建造工藝複雜,成本很高。

- 財政收支不平衡:雖然下西洋有一定的貿易收益,但收益的時間與支出的時間並不完全匹配。

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資金來籌備航海活動,而貿易收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導致短期內財政壓力較大。

- 利益分配不均衡:下西洋的貿易收益主要歸皇室和朝廷所有。

而航海活動的成本則由國家財政承擔,這使得一些官員和利益集團認為下西洋是“與民爭利”,對自己的利益造成了損害,從而反對下西洋。

二.國內事務繁忙

- 永樂時期,國內有諸多事務需要處理。

比如營建北京紫禁城,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建築材料的採集運輸,到工匠的招募和組織,都需要朝廷的關注和資金支援。

- 同時,永樂帝還頻繁發動對北方蒙古的戰爭,以鞏固邊疆安全。

戰爭的消耗同樣巨大,包括軍隊的糧草供應、兵器裝備的打造等,使得國家資源向軍事和國內建設傾斜。

三.政治反對聲音

- 在朝廷內部,對於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也存在一些反對意見。

一些官員認為下西洋是一種炫耀國力的行為,雖然能夠宣揚國威,但對於國內百姓的生活改善沒有直接的幫助。

而且航海活動風險較大,一旦出現意外,如船隻失事等情況,會造成人員和物資的巨大損失。

這些反對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永樂帝繼續開展大規模下西洋活動的決策。

...

注:

鄭和下西洋並沒有帶回土豆和紅薯,玉米。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於16世紀透過葡萄牙人傳入中國臺灣省,隨後從臺灣傳入內地 。

-紅薯原產於中南美洲,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商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將其引入中國 。

由於紅薯是外來物種,人們對它的種植技術還在摸索階段,而且引種初期種苗數量有限,所以一開始種植範圍比較窄,主要集中在引種地區及其周邊。

隨著人們對紅薯種植技術的逐漸掌握,它開始慢慢向其他地區推廣。

不過在明朝時期,受限於交通、資訊、農業習慣等因素,其推廣速度比較緩慢。

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完成全國推廣種植,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開始下令全國種植。

-玉米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起源於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

最早有關玉米的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的《鞏縣誌》,當時稱其為“玉麥”,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涼府志》中又稱作“番麥”和“西天麥” 。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