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永樂帝是否是千古一帝(下)(4 / 5)

志。

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龐大,船隻裝備精良,攜帶了大量的中國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

這些商品在海外市場上備受歡迎,特別是在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中國的絲綢以其精美的質地和華麗的圖案成為當地貴族和富人競相購買的物件。

瓷器則因為其堅固耐用、美觀大方而廣泛流傳,有的國家甚至將中國瓷器視為珍寶。

- 海外貿易的繁榮為中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這不僅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透過海外貿易,中國也引進了許多外國的商品,如香料、珍寶、藥材等。這些進口商品豐富了國內市場,滿足了人們不同的需求。

例如,香料的進口改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一些香料被用於烹飪美食,另一些則被用於製作藥物。

...

2.經濟政策與創新

永樂朝在經濟政策與創新方面:

農業政策創新

- 屯田制度的完善

- 軍屯:朱棣大力推行軍屯制度。讓軍隊在駐守邊疆或其他戰略要地的同時,進行農業生產。

規定軍隊士兵中的一定比例從事屯田,例如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這既保障了軍隊的糧食供給,減少了對內地糧食運輸的依賴,又有效鞏固了邊防。

而且,軍屯所產糧食有明確的分配製度,用於軍糧供應後還有剩餘可以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活躍度。

- 民屯:組織大規模的移民開展民屯。將人口密集地區的百姓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

如從山西等地向河南、河北等地移民。政府為移民提供耕牛、種子等生產資料,還減免一定年限的賦稅,鼓勵他們開墾荒地,使得耕地面積迅速增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 商屯:推行商屯政策。

鼓勵商人在邊疆地區募民屯田,商人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倉後,換取鹽引,獲得食鹽專賣權。

這種方式利用了商人的資金和經營能力,帶動了邊疆地區的農業開發和商業活動,解決了邊疆地區部分糧食問題。

手工業政策扶持

- 匠籍制度調整與激勵措施

- 永樂時期對匠籍制度有所調整。

雖然工匠仍需定期服役,但允許工匠在服役之餘可以自己進行生產經營。

例如,一些技藝精湛的工匠在完成官府任務後,能在民間承接一些私人的手工製作訂單,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匠的生產積極性。

- 官府對手工業的發展給予支援。對於一些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官府會提供資金用於技術改進和裝置更新。

在景德鎮官窯,官府投入大量資金改進窯爐技術,使得瓷器燒製的質量和產量都有很大提高。

同時,對於有創新貢獻的工匠給予獎勵,如物質賞賜或減免徭役,激發了工匠們的創新熱情。

商業政策的開拓

- 稅收政策優惠與市場建設

- 稅收優惠:朱棣推行減輕商業稅的政策,降低了國內商業活動的成本。

減少關卡林立的現象,避免了過往商客被重複徵稅的問題。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商業交通要道,只設立必要的稅關,並且明確了合理的稅率,這使得長途販運的商人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 市場建設:注重商業市場的建設。在城市中規劃專門的商業區,如北京等城市的商業街道,店鋪林立。

同時,對於商業市鎮的興起給予支援,在一些新興的市鎮,如盛澤鎮等,官府透過改善基礎設施,吸引各地商人聚集,使得這些市鎮成為區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

- 海外貿易政策積極開放

- 積極開展官方主導的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就是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的壯舉。鄭和船隊攜帶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

政府在沿海港口設立專門的市舶司,加強對海外貿易的管理,規範貿易流程,保障貿易的公平與安全。

- 實行較為寬鬆的海外貿易准入政策。除了官方貿易,也允許民間商人在一定範圍內參與海外貿易。

民間商人在獲得官方許可後,可以出海貿易,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